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参考6篇

时间:2025-10-16 作者:pUssy

为了培养阅读习惯,写读后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常常会产生深刻的读后感,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参考6篇

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1

?朝花夕拾》这本书你一开始看会觉得它的文字很难懂,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但你若是静下心来,仔细的品读与琢磨,你就能发现它真的很有意思。

鲁迅先生把他曾经的那些快乐的、难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写进了这本书里,其中,《五猖会》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篇。 《五猖会》主要讲了”我”想去看五猖会,可父亲却让”我”去背《鉴略》,最后,”我”背完书,出发去看五猖会的时候,却不那么高兴了。

这一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还是很明显的,读起来也不是那么吃力,作者把对曾经封建的教育方法的批判也写了进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思想有多么的痛恨。这一点从《二十四孝图》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其中的”老菜娱亲”与”郭巨埋儿”表现出了十分厌恶的心理,因为这两个故事,表现出了极其扭曲的孝道,鲁迅先生对当时儿童所体验的那些不正常的、所谓的孝道感到深深同情,他想打破这种束缚,想创造一个”新中国”,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封建的旧思想,是一个真正和谐、自由、平等的地方。

读完此书,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那颗火热的心,这里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带给我许多美好的精神享受。

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2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 ……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

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3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04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大家共进一步,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孝”发扬光大!

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4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二十四孝》这本书,书里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潸然泪下。读完后,我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顾名思义,二十四个孝顺长辈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动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辞辛劳百里负米的仲由;全然不顾生命危险鹿乳奉亲的郯子;不畏严寒卧冰求鲤的王祥……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鲤卧冰的王祥,这样寒冷的天气,他究竟是怎么抵御严寒的呢?那就是爱!

这些孝顺长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全力实现长辈的愿望,那我想问,长辈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说会是享受儿女的一次洗脚过程;有人说会是一次与老伴一起刻骨铭心的旅行;还有人说会是看着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而我会说是你与家人永久的陪伴。

刚才,我看了一部简短的动画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只为在有生之年与儿女重逢。瑰丽的太阳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辉的阳光下,她仿佛看见儿女们带着孩子回归家乡的景象。老奶奶刚要上前迎接,儿女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的大地上。繁星点点,老奶奶望洋兴叹:“忙吧!我等你们。”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颗星星,来到老奶奶身旁,“你还好吗?”老奶奶凝视着它,“这不是老伴吗?”老奶奶自言自语,看着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觉有了依靠,开始对它倾诉衷肠。一份份牵挂化成一滴滴泪水,湿润了奶奶的眼眶,滴进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间仍留着对儿女的期盼。

如今,社会人才逐渐增多,被公司调到其他城市、国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中国还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钱没了可以再挣,而父母没了是不能偿还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乘新年来临之际,回家看看家人,尽一份孝吧!

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5

一本好书,宛如一潭不知底的深水,每当将心沉浸其中,都会看到别样的风景;一本好书,仿佛一座凌绝顶的高峰,永远让寻觅的眼睛仰之弥高。初遇这部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时候,我就感到它就是心中的那本“好书”。

我认为这本集子里收录的两篇文章的主角范爱农和衍太太是很有意思的。前者在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形象是由小变大的`:从徐锡麟被杀后那种钝滞的声音:“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让“我”觉得这个“眼球白多黑少”的范爱农“简直不是人”,到重逢时了解到他厌恶我的原委乃至冰释前嫌坐下同酌,再至两人同去看光复的绍兴,各自谋职渐渐相熟起来,又感受到他也是个极关心国家命运、主张正义的血性汉子,对他平添许多敬仰之情。

这样一个有骨气而不甘的声音被埋没在众多的麻木不仁中固然是封建的社会和时代所造成的悲剧,但他的死把他的一生推向高潮。可以说范爱农这个人物出场时是被完全否定的,之后由文字一缕一缕牵出他诸多的好来,到最后合成一个值得尊重的人,是范爱农自己把别人对他持怀疑的问号慢慢拉直成感叹号的。反观衍太太,她会怂恿孩子们吃冰而不加阻拦;孩子们跌痛了也愿意到她那儿去,因为她“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对于她的好,甚至是她给年幼的鲁迅看不健康的画都不能抹煞。但后来事情起了变化,她先是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后又放出留言逼得鲁迅离开了绍兴,她的形象也就越缩越小。

再有那个长妈妈,她那”切切察察“的细说,她那”大”字状的睡姿,她那烦琐的礼节尤其是过春节对“我”的折磨,她那“长毛”故事的神异,她那踩死“我”心爱的隐鼠的期瞒,她那令“我”“全身都震悚起来”的“山哼经”从一开始对她的憎恶到最后认定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一个平凡而朴素,粗糙但热情,大大咧咧又谨小慎微的长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了。

感谢《朝花夕拾》,因为它激励我们去撷取生命的智慧,撷取生命的博爱,撷取生命的勇气,去与怯懦、苟且、平庸作别。虽然我们的平庸之气,仍不能一化而散,但也能少了几分“俗气”而去尽力成就有气度、有张力、有韧性的人生。

我愿意一直地阅读它,因为这是一本值得终生读下去的书籍。细细地品味文字,静静地思考人生。

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篇6

今天,我从书架里拿出来从未看过几眼的鲁迅先生晚年时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细去看内容,却发现这部散文集中写的,有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

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去到晚上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篇,回味无穷。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