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的写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深度,出色的观后感帮助我们发现影片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面是85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1
看过《何以为家》,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唯有悲伤足以治愈悲伤。
本片根据主人公真实经历改编。在我看来,是一部文艺现实片。以一个大概12岁的小男生赞恩(主人公)为主线,讲述一个有父母生,但没有父母养的一段悲剧。
本片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悲伤的故事。反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虽然全篇都是悲伤的镜头,但给人的不止是悲伤,还有更多的是感恩。至于具体感受,还是因人而异。
小男孩12岁,已经开始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些事件里,他从未笑过,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这些事。小男孩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妹妹,和家人抗争,最后激愤离家。那个争执的长镜头里,我看到了两种人的缩影,他们坚硬的碰撞,却无力改变。纵想整个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点。他们只是力量微薄,无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传承,也因此,让小男孩11岁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个商人说,我的岳母也是这个年纪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当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当镜头切给男孩母亲时,她双眼含泪,眼神低垂,我发现这不是这个女人的错,她只是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缩影。当你发觉,整件事情,它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时,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让人无比动容了。
这个12岁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他经历了种种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办法挣钱,也能拿起石头砸门,还能和父母反抗斗争,同时也能用锅打节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亚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那个因为妈妈被抓而留下来的小孩。他用镜子的反射看别人家的动画,他好几次看着校车上的孩子,投去一种渴望。影片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出他灵活,聪明,大胆,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这样不堪,他依然对未来报有希望。所以因为人物的特性,让现实的残酷突出的额外明显。他的年纪本该享有教育的权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负担,不该他来承受。
电影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再冗长的一一说明,在故事结束时,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和难过,以及有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但当我看完第一个彩蛋时,知道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这个主演的小男孩亲身经历过的,我的眼泪就无法忍住了,这个时候的感受,加上刚刚经历过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难受就像达到一个顶点。但是让我情绪崩溃甚至出现抽泣时,却是因为看到第二个彩蛋,因为小男孩在现实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报中那个笑脸的照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情绪的失控,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安慰,就像是熬过苦痛后看到曙光,人们很容易喜极而泣,难以自抑。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2
?何以为家》(音译《迦百农》)是由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影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等众多奖项提名。
了解到《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是从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中看到的,在看完它的宣传片后,我也选择了去影院观看这部并不煽情却让人感动的影片。影片的开头是男孩赞恩从监狱被带到法庭的场景,随着法官的询问和赞恩父母及女孩拉希尔的出场,赞恩的回忆也一幕幕被呈现出来。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长子的赞恩,不仅要在杂货店打工送货,还要帮助父母制作饮料进行贩卖以及带着弟弟妹妹们售卖手工果汁。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影片用现实和回忆交织的叙事方式,告诉观看者赞恩要起诉父母的前因后果。也通过跟拍的视角,近距离的观看赞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男孩赞恩的无奈和绝望。赞恩的扮演者就是一名叙利亚小难民,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是他的真实经历,所以他真实的表现出在战火和贫困中生活的孩子的真实样貌。影片中小小年纪的赞恩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表现了他的坚强和善良。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推车送煤气罐的时候,看到那些校车送回家在打闹的孩子们时,那羡慕又隐忍的眼神,使人感到心酸。
电影里的情节不只是个故事,导演用镜头和荧幕,让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头正在发生的事实。这种真实让我感恩自己出生在中国,可以接受教育选择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强大祖国和和谐稳定的社会重要性,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最后,像电影结尾说的:愿每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3
和影片名一样,何以为家,对主人公赞恩来说,普天之大,似乎都没有他的容身之处。父母在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收留他的拉希尔,莫名地消失,只留下个他无力抚养的小婴儿;想去的其他国家,也因为自己的黑户无法成功。到影片的最后,赞恩呆着的少年监狱仿佛是全片中居住环境最好的地方,有衣穿有床睡,还有电视可以看。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一个12岁的孩子应该呆着的地方。
赞恩作为一个哥哥,已经用尽自己的力量,我总是叹息,他针对已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干着不符合自己年龄的活,拉着比自己还高的货车走街串巷,同时也真心照顾着自己的妹妹。当同样年幼的妹妹萨哈要被父母像卖掉一样地嫁给房东的儿子时,赞恩拼命阻止,却因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最终也没让妹妹逃脱这一命运。当看到赞恩在楼梯上和父母争斗时,我们甚至会感觉有点恍惚,觉得两者的角色是不是颠倒了过来,一个孩子都懂的道理,父母却不这么做,悲哀,痛心,却又无能为力。
在拉希尔莫名失踪后,赞恩并没有随意抛下本不应该由他担负责任的约纳斯。两个都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一起坚持了那么久,赞恩自己的生存都几乎难以为继,但他却不轻易放弃,抱着约纳斯寻找各种可以赚钱的方法,甚至在梦想着能出国换个身份时,也没把约纳斯漏下。
听着他找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来说这个小婴儿是自己弟弟时,让人既好笑又感动,其中流露出的真心,正是打动人的根本。
赞恩和父母最终对簿公堂,这一情形看起来令人震惊,但了解前应后果后,却在心里只留下沉重。用我们的眼光看,赞恩的父母必定是不合格的,但是纵观整个国家,这种情况又岂在少数,大量的孩子受不到教育,女孩小小年纪就被要求嫁人,少年监狱里面满满当当,一切发生在赞恩身上的事,其实也就是发生在其他家庭,其他孩子身上的事。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故事来源于赞恩小演员的真实经历,他本人就是叙利亚逃到黎巴嫩的难民,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和他的家人以后可以在瑞典生活,但并不是每个难民小朋友都有如此的好运,那些经历类似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电影最后,赞恩终拥有了他的出生证,也终于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笑容,这个笑容却让人看了心里发酸。国家安全稳定,父母才能有能力照顾孩子,也有机会去学习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孩童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愿每个孩子都不会失去微笑的能力。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4
“真主想让我们做脚下的地毯,生活就像一堆狗屎,比我脚下的鞋还脏。”这是得有多么悲伤,才会说出的话啊,更难想象的,便是这话出于一个十二岁孩子之口。
赞恩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他受唾弃,遭着父母的嘲笑,可是生活并未因此而停下。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赞恩已学会了比同龄任何一个人都要成熟,他的眼里总是饱含忧郁,可他却并未因生活的不公而自暴自弃,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世界里,用小小的身躯扛起一份又一份责任;他抱着生活的艰辛,却还不忘自己的梦想——去念书,去一个平安幸福的国度念书。
赞恩就如一朵莲花,不是吗?人们总是怀着陈旧的思想去束缚他,可是他仍保持着自己最初的信念,于是他用一个畸形如7岁孩童的身躯,毅然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他虽然表面冷酷,却还仍是个孩子,他会被游乐场所吸引,因为那是他从未拥有过,却渴望拥有的欢乐、温暖和来自家人的亲情。
他又一次被自己的善良做出了选择,面对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婴孩,他付出了自己的责任。面对婴孩时,他是那么亲切,亦或许孤独的人最亲切,悲伤的人笑得最欢,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经历他们所承受的。就像赞恩希望自己能给弱小的婴孩更多一点温暖,再多一点有人关怀的时间,不要又如自己一样,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孩子。
所以,赞恩喊出了“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这样令全世界震惊的话语。
生活从未因任何一个人而停止,生活太快,让一些身于苦难中的孩子,还未来得及去追赶,就已被唾弃,被掷倒,最终被自己放弃,心安理得继续在世界的黑暗面生活,成为又一个可怜人。正因为如此,坚强的赞恩才更显难得,不是吗?我们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做一朵生于地狱中,不畏风寒的白莲花,引得生活回头,重又注意到。
我们不可一味哀叹。
要做一朵莲花,在过快的生活中,莲心犹存,才不会忘记初衷。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5
影片开头告诉我,这不是一段发生在和平地区的温暖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穷孩子残酷的成长历程。镜头从难民营转向法庭,这个12岁的男孩,赞恩,竟倔强而坚定地说道:“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吃惊之余,我疑惑地想:他的父母做错了什么?
赞恩真的很穷,他没有身份,不能上学,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甚至还要做繁重的工作,养家糊口。然而,把他带到世上的父母,却从未却从未真心给予孩子爱,肆意指挥他、打骂他。我相信赞恩心里还存留着孩子最美的品质:善良、勇敢、执着、细腻。他离家出走后,竟然竭心尽力地照顾一个吃奶的婴儿。但是,萨哈被父母亲手送上死路的那一刻,他提起了刀,带着满腔的怨恨,对着肮脏的社会砍了一刀。
回到法庭,赞恩真切地说:“希望他们别生了!”然而,他们的父母仍标榜着自己是爱孩子的,难道爱孩子就是把他生出来然后用来赚钱吗?难道爱孩子就是自己没房子住时,把11岁的女儿卖给房东吗?他们一个又一个地生,却一次又一次地用自私而怯弱的“爱”残忍地断送了孩子美好的童年。如此不负责任的大人,又有什么资格为人父母呢?
我怀着气愤,又想到了自己。
我生活在中国——一个自强、上进的大国。在这个和平的地区,人们都朝着美好的方向不断努力。在这里,“贫困”的字眼在逐渐消退,人人都能享有合法权益,脚下的土地也更加绿意盎然。我也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恩爱、上进,更是深爱着我和妹妹。我还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学校,老师们寓教于乐,关爱学生;同学们虚心求教,团结友爱,尽情享受知识的馈赠。
在认识赞恩之前,我不知道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竟有一个角落布满着灰色的沉郁。赞思用他小小的身体撞击了我的灵魂,感动之余,我还告诉自己——珍惜拥有。
当赞恩在思索何以为家时,我已经在家的温暖中成长为一个提笔写作的少年,我是幸运的,我是富有的,我需要做的是收集财富,然后投资——关于爱,它是不会亏本的!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6
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们一样,不管家境富裕与否,我们都是带着满满的期待被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被父母的爱始终包围,可这样根深蒂固了十几年的想法却在这样一部影片面前被击碎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你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你看,又或者,只是将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种无助和无能为力也许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从来没有因为某个影视剧或影片而难过很久,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来的大多是夸张的不现实的桥段,但这部《何以为家》之所以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这故事里大多数的情节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黑暗和苦难。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样,我们无条件的相信着父母给我们的爱,那是一种每个人都从未有过怀疑的,如同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世上真的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自己孩子的命运。我没有权利评价别人的做法,因为我无法体会他们的苦难,但听到小小的赞恩说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被这句话所触动吧,他是有多绝望才会觉得还不如从未来过这人世间,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被迫承担了太多他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苦难,说到底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个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运带给他的,确是我们永远无法品尝的苦涩,如果有一天,父母都无法依靠,无法相信的时候,那该是多么的无助和荒芜啊。
我曾以为父母爱子是本能,可现在我终于相信,在面对生活,社会的无尽黑暗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选择自己,就像影片里对于自己女儿的死亡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又恢复了麻木的母亲,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是无能为力,就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使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钝器来回撕扯。孩子,唯愿你坚强,唯愿你相信苦难终会过去,唯愿你从绝望中醒来,不再哭泣。
其实悲剧永远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难,而是一个社会,一种制度的悲哀,所幸总会有人带着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人世一趟,愿他们都能被温柔以待,平安喜乐。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7
家,多么亲切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心间的温暖;它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观看完电影《何以为家》,可谓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被警察逮捕而离开他。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对生活的期望于内心彻底溃散,最终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难以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如果生这么多孩子却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对他们悉心地关爱,那又何必生下他们。这不仅仅是体现孩子的过早成熟,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本是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居所,它不仅温暖我们的身体,更温暖和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是以心之所向便是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由古至今,不论贫穷或富裕、不论成功或低谷,只要心中充满爱,便能克服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所蕴藏的无限的魔力。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爱情的美好与浪漫,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喝着爷爷泡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茶,平时多听听妈妈的话,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下班回家后记得说声:“爸,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8
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悲惨的经历生活,由于家庭的贫穷,赞恩是个没有资格获得身份证的黑户,为别人打工,父母把赞恩的妹妹送给了老板,赞恩一气之下离开了家庭遇到了拉希尔,帮忙照顾她的孩子,拉希尔苦难后赞恩艰难照顾孩子,后来不得不送人后回到家里发现妹妹过世一怒之下刀捅原老板进入监狱,在监狱中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对于赞恩来说他一直都在艰难的对抗着他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坚守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因为心中有愿景所以对现状很不满意,他用自己的倔强对抗着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
生活中最可怕的其实不是恶劣的环境,而是没有一颗向更好的心,安于现状 固步自封 理所当然,然而不好的生活,不公平的待遇是正常的吗?明明有人在过着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自己要过着悲惨的生活呢?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有一颗向好的心并且为之付出努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努力克服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么面包会有的,身份证也会有的
马斯洛的人类五种需求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睡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下去的需求。赞恩所面对的正是最低的需求,可能很多人面对的需求的层面不一样,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此生无忧,何必再进一步让自己难受呢?而生理需求还得分多种,是简单的还是优雅的,是普通的还是更好的?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苦难,除了克服这些苦难意外还要想的是追求
现如今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也是大有人在,思想开放的乱象下必然是下一代诞生的入口的增多,而在这现代的城市中虽然不足以和赞恩的境遇相提并论,但是单亲无亲贫穷做很多事情并且在没有关爱的家庭中执著自己的梦想也是多么困难,无异于现代城市的黑户。
影片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手无寸铁的天使变得堕落?是什么杀害了他们的良知?是什么让他们走出了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