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1500字读后感5篇

时间:2025-05-08 作者:Fallinlove

读后感的写作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内容的回顾,更是对个人思想的深度挖掘,以下是85报告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红楼梦1500字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1500字读后感5篇

红楼梦1500字读后感篇1

?梦花魂断冷香芷】

微风起,轻酝酿,谁为之洒泪;

奈何天,伤怀日,谁为之埋葬;

水中月,镜中花,谁为之了却。

明是满纸荒.唐言,却藏把辛酸泪。

——题记

那年人间,好不热闹,风起风落,门庭若市的贾府之中,来了不少女子,偌大的贾府之中,多了一丝灵动,是是非非便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以及那一抹悲哀。

芙蓉泪

还记得宝哥哥说,女人是水做的,你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泉清流。你是那一泉活水,流入了这贾府。初见,你黛眉轻皱,一双杏眼掩不住风波,青丝垂鬓,好似水出芙蓉。那一天,你迷晃人眼,晃走了你宝哥哥的心。你一生多泪,那泪,诉说着你悲苦的一生;那泪,你又给了你挚爱的宝哥哥,一生一世,你不曾遗忘,也不曾拥有。还记得,你在那沁芳闸边,拔弄芊芊细手,埋葬着那片片落红,也埋葬着自己的真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水边你吟出了自己的心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在水边你看透了自己的末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水边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也许不是不曾喜欢,而是不能相爱,世间至苦,莫过于此,此生的到来,不过是为了让你看透世间的污浊。你是芙蓉,宛在水中的芙蓉,聘聘婷婷,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可怜你洗了一身的清洁,换来了一世的灵动,却在你宝哥哥迎娶娇美娘的时候,你落下你最后的泪,回到了你的仙境。你知道,你一生的落泪,只是为了还当年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罢,就这芙蓉泪,你拿去吧。

梅花染

在这胭脂缭乱的大观园内,你如那靓艳寒香的梅花,静静地开放着。大观园的花花世界,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来没有人见过你眼中的泪光,是因为金钗步摇换做了拂尘吗?花花世界之中,你执着的追求那一方一尘不染的清净之地,忘了凡尘,成为了自己的“栏外人”。青灯古殿,你日日与古佛相伴,时光渐去,唯有佛经记下了你的虔诚,你凌霜傲雪,保持那-份属于自己的淡宁。读尽诗书,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却难守自己的清白。“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可笑,自己一生傲视凡尘,到头来,却被贼人掳走,也许这都是命吧。白雪飘零,点红成梅,“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你与诗书佛经相伴一生,为何迎不来自己的幸福?煮一盏温暖的香茗,旧年时的故事,就像那清澈的泪,遗落在不曾记起的地方,淡淡的禅机之中,隐隐是落寞的苦涩。拾级而上,栊翠庵外的石阶早已长满了青苔,长亭步廊,也不见当年之净。而你,却忘了回归。佛像早已蛛网四布,木鱼也早已沉默,佛经再也悟不出丝丝禅机。可能,自是来于红尘,而归于红尘,可能这也是一种圆满吧。

牡丹情

芳华尽谢,唯有你,依旧等候着属于自己的情。冷香丸的清芳让人着迷,哥哥的不务正业,让你不得不绽开笑颜,款移莲步,做别人的大家闺秀。你不爱花不爱粉,你只是想平平淡淡的,却不得不步步为营。杨妃戏彩蝶,背后亦是孤独的,可能,没有人真的懂你“任是无情也动人”。人人都说你配牡丹也是绝配。是啊,群芳之冠,也为你最为动人吧。你也是爱宝哥哥,和颦儿的爱比起,你的爱更为小心翼翼而又步履如冰,你把自己的感情掩藏到极致。在这大观园内,你只有静静望着他,渴望着他那一丝丝的心动,但终是无望守候。你“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起黛玉风露清愁的出水芙蓉,你的美是实实在在的,让人触手而即。可怜你嫁入府中,却赢不来心爱之人的一片真心,等来的只是宝哥哥弃尘出家的消息。泪,在那刹那芳华落了下来,每一滴泪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你的真情,是爱,还是痴。你终于知晓,原来自己的婚事,竟是这般无赖,也罢也罢,就让这随风而去了吧。

花魂竟去,独留贾府在人间矗立;掩卷沉思,红楼儿女的梦成就了最美的篇章,里面亦是孤独的痴情。仰天长啸,谁奈我何,只愿下一世,你我都不再孤独。

爱,是一座城,

你我都是在城中的人,

只是,你我都爱得太深,爱得太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1500字读后感篇2

随着我阅读的章节越多,我对人物的感情也就越深。虽然说红楼梦中描绘了很多事件的发生,但写事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渐渐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都浮现了出来……

先说黛玉吧,看第七回时对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我是越来越讨厌他了。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真不假。贾府仆人周瑞之妻应薛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她。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则表示不屑。对于自己的爱情与亲情只懂得一味吃醋难过而不懂得主动争取。她的性子真让人捉摸不透既孤傲清高又忧愁自卑。在她的父亲林如海过世后她的这种患得患失的性格将上映的更加明显。这样的人最后不剩吃亏还能有些什么呢?

与宝玉有着“金玉良缘”之称的宝钗为人处世方面磊磊落落,想看宝玉的玉便直言不讳的提出来,并拿出自己的金锁与宝玉交流。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成为今天流传的话语。虽然后人有很多都批判宝钗有心计没有人情。但我觉得她至少为了爱与自己争取过,虽然方式不对,但也没有伤害太多的人。

第九回的花袭人劝宝玉努力学识,孝敬父母,还真是让我很感动的。她从小在宝玉的身边长大懂得宝玉的性格与心理。这在古代很少有女性能如此贤明且贤惠的。这方面也看出了宝玉性格的活泼调皮,不像封建势力低头,坚持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同时在文章里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宝玉的聪灵觉悟。

虽然红楼里还有许多没有着重描写却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人,但红楼梦的重要人物我已经多少有些感悟了。虽然十回的作业任务完成了,但我不会放弃对红楼梦人物的探索……

红楼梦1500字读后感篇3

我不是“红学家”,不懂得专业或专门的“红学”研究法。然而我自认为算是《红楼梦》的忠实的读者。《红楼梦》对我这个读者来说是唯一的一部永远读不完、永远读不厌,可以终身阅读的书,不论从哪一页翻开都可以读。

读来读去,我个人觉得《红楼梦》其实并不够切题,思来想去还是是《石头记》的名字更好一些。

从补天遗石引出绛珠仙草,引出木石前盟的故事。而石头却进一步上升为玉石,又引出了金锁,引出金玉良缘的故事。归根到底,总体还是以“石头”为线索的。虽然全书犹如南柯一梦、庄周梦蝶,但是仅仅有“梦”之说法,“红楼”虽在文字有所提及,但确实一笔带过,有点牵强之嫌。

不得不说《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学的落日余晖、巅峰之作。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一本奇书,其中融入了中国的佛、儒、道三大精神领域的各种思想,包罗万象涉猎的范围也极其广泛。用词之精妙绝伦,构思之神来之笔,谓为惊叹。

记得在《红楼梦》第二回写到贾雨村和冷子兴的交往,不过两句话: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最相投机。但是这可以用“狼狈为奸”的文人与商贾的联谊,文人敬佩商贾的大本领,商贾艳羡文人的斯文名,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在很多解读中,林黛玉是超脱世俗的,但我觉得林黛玉其实也是很会变通的,她的心事重重,寄人篱下、如临深渊的慎重心态,以及入乡随俗的人情世故。比如饭后喝茶等等琐碎小事上,黛玉便注意到贾府与林家的不同,而且十分的随和。如此看来,黛玉并没有那种病态中的脆弱与毫无城府,而是懂得委曲求全。或许有人会说那黛玉对待宝玉是何等的任性。其实这只是多面性之一,人们面对爱情总是盲目的和大胆的,黛玉在长时间的压抑之下,爱的太痛太痛,在宝玉的那里好不容易求得一份释放与“特权”待遇。要是不在宝玉这里爆发,难道要像鲁迅所说那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这只是黛玉小女人的一面,难道这都不允许吗?

不知道曹雪芹是否想到自己的作品被无数的人在解读,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是该含笑九泉还是啼笑皆非;不知道曹雪芹是否会为自己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而欣喜,这或许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吧。但作为学生,却对古人可谓恨之入骨,你好端端的写什么名著,搞得后面一群后学者中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流氓“红学专家”,吃饱撑的去写什么研究报告,让学生的考试苦不堪言。(确实有很多大家,比如王国维等等,但我还是较为赞同宗璞对王蒙“作家学者化”的说法,并且王蒙在自己的《红楼梦启示录》一书中很谦逊地称自己的这个不是解读什么“红学”,仅仅是以札记体的记录自己的读后感。)

很多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解读所谓的名著,不论是平头百姓还是学者专家级的,最多会产生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区分,但是归结起来都是在写自己的读后感。只是因为人们的世俗观念和尊卑秩序,于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却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这并非在否定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论,只是残酷的现实让人们在仰望巨人,滚滚洪流剩下的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为一个业余的读者,我有一个直觉。曹雪芹深知他的作品的宏大与细致,越写越是陷入生活的大海,越是难以收笔。这对作家是多么幸福啊,这也给作家带来无际的烦恼和压力。或许曹雪芹写完了后四十回,不慎丢失了无法传承下来,也或许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他便“出师未捷身先死”。至于后面四十回谁人所写那都无关紧要,就算不是很理想,但也大体在曹雪芹的思路下完成。反正作为读者,我也深感幸福,能够在这支“未完成的交响乐”里品读,感悟自己的理想国,多么美妙啊!

?红楼梦》是一本挖掘不尽的书,其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将会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积淀,被解读出新的东西,产生新的认识。

红楼梦1500字读后感篇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民间就流传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谚语。它不及于《水浒传》的豪放壮美,也有别于《西游记》的神幻奇妙。《红楼梦》恰如潺潺不绝的细水,其细腻的情感令你读了回味无穷。

?红楼梦》描写了一出爱情悲剧,但它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还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被形象的称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整部作品主要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为主线,以此呈现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思想文化观念,以及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贾宝玉是这出爱情婚姻悲剧的男主角,他从小在女人堆里生活,沾染了点“女人气息”的他曾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到女儿,我便清爽,我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宝玉身上有股叛逆精神,他鄙弃功名利禄,不愿走长辈为他安排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为此没少遭到父亲贾政的斥骂甚至毒打。他还深恶八股文,对所谓“君臣大义”进行了抨击。他觉得自己只有将所有人皆抛弃不理,方可过得安适愉快。这或许也是他出家的缘由之一。

讲到这儿,少不了提到位于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她“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孔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出生的家庭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从书中也不难看出去她有满腹才华,《葬花吟》《秋窗夜雨夕》皆出自她手。然而盛门的背后,展现的却是无尽的凄凉和孤苦。父母相继去世,无依无靠、寄人篱下是必然的结果。她要在鱼龙混杂的贾府看着别人的眼色的生活,心中的悲戚是难以言表的。书中黛玉用了很多诗词来宣泄自已的愁绪。她所写的多是些令人感伤的词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以及衰败。

而与林黛玉并列于金陵十二钗的薛宝钗,言行举止恪守封建礼教,随分从时好相处,与林妹妹几乎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艳冠群芳则是曹雪芹对于大观园中女儿宝钗最高的评价,容貌、品格、思想方面,她都胜过了大观园里其他的女儿,堪称大家闺秀之典范。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宝玉与黛玉,一个是举止洒脱的少年,一个是容貌极美的女子;一个聪慧超群、特立独行,一个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一个无心于名利地位,一个从不会说“仕途经济”之类的话题。但正是这样一对天生的眷侣,却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贾家的衰落而割断了缘分。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最终成了镜花水月一场空。

而宝钗,迫于腐朽的封建制度嫁给了宝玉,奈何贾宝玉结婚之后仍然无法忘记已去世的黛玉,而且两人志趣迥异,终归是同床异梦。宝玉最终还是舍弃家庭,出家做了僧人。而宝钗空有“金玉良缘”的虚名,却只能独守空房,抱憾余生,“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最终,宝玉、和黛玉三人皆误了终生。这大概也是《红楼梦》最大的悲剧了吧。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首赞美之歌,亦是一首叹息之歌,更是一首悲伤之歌。它赞美的是宝黛之间纯洁真诚的爱情,叹息的是衰落败坏的贵族家庭,悲伤的是红楼儿女悲苦凄惨的命运。

?红楼梦》是以梦幻开始,所有经历只不过是一场梦。虽然《红楼梦》的结局并不完美,但在我看来,这不完美,恰恰是完美的最好的诠释。一部《红楼梦》,千种儿女情。终究,情散梦醒,泪尽缘消。

红楼梦1500字读后感篇5

?红楼梦》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其中一个女主角——史湘云受大部分人们的赏识。她又豪又憨的性格,对于现代的审美十分符合。人们称赞她明智又心思细腻,让其可以两袖清风行走于天地之间。关于她有许多谜团,最重大的就是关于她的结局。作者曹雪芹未完成的部分中,也包括了湘云这位受大众推广的女子的结局。我认为,在湘云的丈夫去世之后,湘云成为宝玉的知己,相互依靠,但从未完婚。从判词,宝玉与湘云的感情,与湘云与宝钗、黛玉的感情中看,这就是我眼中湘云的结局。

首先,判词中可以体现湘云与丈夫分散,且宝玉也与宝钗关系僵持。判词里说“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这一句表达了史湘云会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才貌仙郎”,并且两人感情十分持久。“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大意就是,史湘云与其公子最后离散,可能是丈夫英年早逝,因此史湘云成为寡妇。在宝钗的判词中“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表达了宝钗与宝玉在婚后并不幸福,宝玉虽与宝钗结婚,成为夫妻,依然思念着林黛玉,“意难平”,所以宝玉也有可能与宝钗(其妻子)分开。一个合格的结局,要有书中原文暗示与证据支持。所以在判词中,可以看出宝玉与湘云到最后都只是一个人,没有丈夫或与妻子并不和睦。

其次,史湘云与贾宝玉关系良好,并且都了解对方,可能成为知己。第280页中宝玉请求湘云帮他梳头,“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周围短发梳成小辫……”湘云对于宝玉的梳头习性十分了解,知道若不出门怎么梳,且后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这么少了一颗?”湘云记得宝玉的头饰上有几颗珠子,由此可见,湘云对宝玉的生活在细节上也十分了解。并且湘云在宝玉面前完全不掩饰,而是依然大大咧咧,也会显现出自己的内心柔弱的一面。“史湘云也不坐,宝林(宝玉,黛玉)两个只得送他至前面。那史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所以湘云在宝玉面前会展现自己柔弱无助的一面,可见两人关系之好,与对对方的信任。一个合理的结局,应该有角色之间的感情的合理性。所以,史湘云与贾宝玉两人都十分了解对方,信任对方,有可能成为知己。

再者,湘云与黛玉,宝钗——两个与宝玉有着爱情的女子,关系和睦,湘云不会背叛她们与宝玉在一起的。湘云一直对宝钗有着崇拜之情,“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这是湘云在文中第一次正式出现,她让黛玉挑宝钗的不好,并说若是挑出来了,自己就不如黛玉,所以这体现了湘云对宝钗的爱护,难以挑出其不好之处。宝钗也一直管教着湘云,“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说你有心,却又口直。”湘云与宝钗就是一个妹妹崇拜姐姐,而姐姐却说妹妹太大大咧咧的关系。而湘云与黛玉两人却是惺惺相惜。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见院里人少,触景生情,身边只有湘云,她们两人相互安慰、扶持。“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景自苦。……”后来她们两人联诗,“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壶漏声将涸,窗灯夜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人对完诗后,相互赏识,也有了革命友谊之感。一个好的结局,会让里面的角色与之前的关联有呼应。所以湘云与两人关系之好,不会与宝玉成亲,让另外二(一人——黛玉已亡)人为难。

所以,从判词里表达的预言,湘云与宝玉的了解和湘云与宝钗、黛玉的信任中看,湘云最后丈夫去世,与宝玉结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