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设计至关重要,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实现个性化教学,下面是85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逛公园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逛公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观察图片,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图片的内容。
2.通过故事了解公园里应该遵守的文明礼仪!
3.学习制作文明礼仪的标记,做个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
图片、标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1:今天天气真好,小白兔准备去逛公园,我们一起去看看!
来到公园,小兔子开心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从小兔子的表情里体验小兔子去公园时的心情,和下一个环节形成对比)
二、观察图片,讲述故事
2、出示图片2、3、4、5、6:
小兔子来到了公园里,它看到了什么?(请幼儿自己选择一幅图片说说自己的理解)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
(让孩子自己观察图片上的不文明行为,体验小兔子由开心到不开心的心情)
小结:因为小兔子在公园里看到了很多不文明的行为,破坏了公园的环境,所以它玩得一点也不开心!
3、讨论: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让幼儿懂得,文明礼仪,不单单是自己遵守就够了,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我们身边的人遵守)
4、观察图片7
小兔子在干什么?它要怎么做呢?
出示图片8、9、10、11
小兔子它是怎么做的?
现在你知道它画的标记有什么用了吗?
请你猜猜小兔子会说什么话!
小结:小白兔画一些文明礼仪标记,又一次来到了公园,当它碰到不文明的`现在时,就送一张给它,还说:请您保护我们的环境!小动物虚心的接受了!
5、观察狮子的图片
猜测:会发生什么事情?小白兔会怎么做?
(这幅图片,让幼儿了解到我们的身边也会用这种非常不讲道理的人)
三、转移情感,了解不文明行为
你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
小结:小白兔不仅自己讲文明礼仪还会教育身边人讲文明礼仪保护我们的环境,它是真正的礼仪之星。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不文明行为,你看到过不文明的现象吗?以后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让孩子去发现自己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只有先发现,才能自己做到,并去遵守)
四、设计文明礼仪标记!
逛公园教案篇2
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诗歌《公园真美丽》,感知理解诗歌中春天的气息。
2、通过观察图夹文的诗歌,能有序地记忆诗歌内容,并能进行简单地诗歌仿编
3、感受公园美丽的色彩,体验仿编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打击乐器若干、磁带
活动过程:
1、 通过提问,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去过公园吗?公园里有什么?
2、欣赏诗歌《公园真美丽》
教师朗诵诗歌,提问: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公园里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
3、教师出示黑板诗歌文字,根据幼儿的回答,贴上相应的图片。
教师看图文朗诵诗歌,鼓励幼儿一起参与朗诵。
4、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师:
(1)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
(2)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
5、围绕美丽公园的色彩,以及动物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教师:(1)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在公园里还有哪些彩色的景象呢? (2)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公园里哪些动物?它们会唱什么歌呢?
6、音乐活动《杨柳青》
教师:公园里这儿红,那儿黄,还有绿绿的草地和杨柳真美丽呀!让我们共同演奏一曲《杨柳青》吧!
附:
诗歌:《公园真美丽》
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
绿绿的草地,
红红的玫瑰,
黄黄的小船,
蓝蓝的湖水。
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
小鸟“叽叽叽”
青蛙“呱呱呱”
蟋蟀“蛐蛐蛐”
树叶“沙沙沙”。
逛公园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很多孩子不爱护环境,纸屑乱丢,吃了水果的水果皮也不扔在垃圾桶里,有时候教室里乱糟糟的,卫生习惯很差。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能简单的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正确的游园规则。
2:通过评价和体验,形成正确的爱护环境的行为。
活动准备
小树模型、树叶剪纸、苹果卡片、花朵、模拟鱼池、模拟商店、各种零食模型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秋天来了,带孩子们到公园游玩。
2、先让孩子们自由游玩。(有的孩子把苹果摘下来,有的孩子把花朵掐了,有的孩子把手伸进鱼池逮鱼,有的孩子用小手扯树叶,有的孩子买零食吃,但把零食吃了后的袋子到处乱扔。)
3、让孩子们看看现在的公园什么样了?(树上没有苹果了,树叶也少了好多,花儿没有了,鱼儿奄奄一息,地上零食袋子到处都是。)
二、引导幼儿讨论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对错。
1、这样的公园还有人来玩儿吗?你喜欢这样的`公园吗?
2、那么孩子们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学习评价他人和自己的做法,应该怎样做?
3、纠正错误,恢复公园原貌,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游一次公园。(孩子们不摘苹果,不扯树叶,把开始摘的苹果和扯的树叶粘在树上,不掐花,不逮鱼,吃的零食袋子都放在自己的包包里。有的孩子还把地上的垃圾主动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有的孩子还把弯了的小树扶正。)
三、引导孩子回忆自己平时上公园是怎么玩儿的?怎么做的?自己有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别人做的不好的行为该怎么办?
四、加深体验:我和妈妈上公园
由老师扮演妈妈,一些小朋友扮演游客,妈妈带着几个孩子上公园玩儿,游客故意做出一些折树,采花,扔纸屑的行为,让幼儿来判断对错,并培养幼儿大胆制止这种不良的行为。从而加深幼儿印象,自觉自发的爱护环境,达到活动的目的。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是小班孩子,他们的认知有限,说话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在教学时,效果不是很理想。可能我涉及的内容有点多,让孩子们一时反应不过来,有的孩子一整堂课都没有说话,没有起到全面引导教育的作用。还有就是觉得对孩子启发不够,孩子认识不够深入。以后在设计此类社会实践活动课时,我想我会吸取这次的教学经验,力求内容恰当,容量合适,主题鲜明,让孩子们易于接受。而且最好就是真正带孩子们到公园去,那样实际的参与效果远比这种模拟教学效果好得多。“实践出真知嘛”其实儿童更需要这种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氛围。以后会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逛公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反复游戏中学会唱歌曲,能注意弱拍起唱,唱出句首重音。
2、圆圈行进走时,注意与前后的同伴保持适当的距离。
3、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5、熟悉歌曲的旋律,学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幼儿站成内、外两圈的对形,学习内外圈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走。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听乐曲《幸福拍手歌》边律动。
2、什么是幸福的事?(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大胆表达)
3、小结:是呀,生活中有许多让人觉得幸福的事,尤其是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二、学唱《逛公园》
1、倾听师边范唱歌曲,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2、教师用较慢的速度范唱歌曲,边唱边按歌词的内容依次指图中每个角色,并按音乐节奏轻轻摇动。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唱到弱起后的重音时,用较大幅度的动作暗示幼儿此处的唱法。
三、学玩音乐游戏
1、师边讲解边与部分幼儿合作,示范请朋友的方法。
2、教师:现在我来当爸爸,我要邀请小朋友和我一起逛公园了,我请到谁,谁就跟在我后面走。教师边唱第一段歌词,边在幼儿围坐的半圆形内侧,按顺序时针方向有节奏地走动,当唱到第一段的最后"爸爸逛公园"的"园"时,用左手请一个身边的小朋友,请他扮"妈妈"跟在自己的.身后走。当唱到第二段结束的前一句时,教师停下来提示幼儿:该"妈妈"来找小弟了。然后帮助"妈妈"在唱到第二段的最后一拍时,请一个身边的小朋友扮"小弟"跟在自己的身后走。当唱到最后一段开始时,扮"小弟"的幼儿任意指一个人扮"小猫",大家停下脚步,一同对着"小猫"边唱边表演。
3、教师引导幼儿想一下:在唱到什么地方时,就要请下一个小朋友了?
4、当幼儿熟悉游戏后,可讨论增加其他人物,如大哥、大姐、小妹等家庭人员同去逛公园,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执教反思
应该来说经过详细的改动以后,这个活动在执教过程中,我心中比较有数,能更好地把握各个环节的侧重点,活动环节清晰、层次清楚,孩子们也都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和我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到位。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开始幼儿对于弱起小节开始歌曲有点不熟悉,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们能够很好掌握歌曲的弱起小节。课后我反思,在对“弱起”这个技巧的掌握上,可以将图谱设计得更加有趣些,练习的次数也需再增加一次,有利于幼儿掌握其演唱的方法。
但是在课后我发现我花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二十五分钟,而是用了差不多三十几分钟,时间把握上没有精准,原因是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在一节音乐活动中,首先要充分考虑活动的侧重点,可将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歌曲上,音乐游戏则可以简单的进行一两次就可以。因为一节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能太多,否侧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过于大,也会造成学习倦怠,或者缺失主体性的现象。
逛公园教案篇5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幼儿需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幼儿的生活中到处有规则,如区角规则,游戏规则等等,本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在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许多规则,只要人们共同来遵守这些规则,这样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如知道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行驶时都有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规则,人必须自觉遵守,而这些规则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标志来体现,标志是城市生活中不缺少的符号,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农村的孩子对于标志比较少见,我以此活动为切入口,通过活动后让幼儿能够关注其他生活中的标志。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初步了解标记。
2、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乡下老鼠逛公园》引入。
1、提问:小老鼠为什么会没钱上公园?
2、它为什么会被罚款?
二、认识标记。
1、这是什么标志?标志上画有什么?出自:大;考.吧"表示什么意思?(三个标志)
2、这些标志有什么不同?
3、认识一些其他标志。
4、为什么要在路上放置交通标志4、游戏:为新城贴加标志
1)出示一张大地图,引导幼儿先细致的观察,在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给其在多个恰当的位置贴上恰当的标志,使这个“新城”变的有序,为人们提供方便。
2)交流结果延伸活动:过马路。让幼儿扮演各种交通工具,在新城的马路上,亲身体验各种标志的作用。
这一环节是为标志的`引入作铺堑,让幼儿对标志有一个初步概念。
这一环节是落实目标三,以帮助小老鼠的忙为前题,认识标志。让幼儿知道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行驶时都有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规则,使幼儿懂得人们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学会怎么样辨别标志。
经验迁移,在对标志的认识后,同时要学会运用,让幼儿了解标志必需放在相应的位置。
逛公园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相传为古希腊奴隶伊索所作。《伊索寓言》是全世界儿童的经典读物,其短小精悍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构思精巧,语言幽默,许多内容具有永恒的价值。故事讲述了一件城里老鼠到乡下老鼠家做客和乡下老鼠到城里老鼠家做客的有趣事情。
二。设计思路:
现在的小朋友大多生活在城市,从幼儿园回来不是待在自己家就是在公园玩,对于自然界的东西都很少接触了,限制了孩子的视眼,所以就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小朋友了解城市乡下的形象以及差异。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形象,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乡下,城市的印象。
2、了解城市生活与乡下生活的差异,通过讨论,知道要保护环境。
四。重点:
了解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不同。
难点:能用语言和动作表演整个故事。
五。重难点的依据:
六。教材准备
1、实录:乡下生活,城市生活、背景图:城里,乡下
2、小图卡:面包,奶牛,小麦,田间,汽车,简单的家具,豪华的家具。
3、课件:乡下老鼠和城里老鼠4、场景:宽阔的道路
七。教学设计
(一)观看实录,了解乡下,城市的形象,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去两个好玩的地方,我们一起出发吧。走设计的宽阔马路,观看视频师:你们刚刚看到什么了?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有见过吗?这是在哪?
幼:看到了很多人,很多车......
师:热闹吗?漂亮吗?
幼:漂亮,好玩。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热闹,繁华车多的地方我们叫它城市。乡下介绍也照上方法进行。
(二)欣赏故事《乡下老鼠和城里老鼠》,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故事师:有两只老鼠他们也去乡下和城里玩了,他们在城里和乡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歌故事吧。
教师播放课件,幼儿欣赏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并回答问题。
师:乡下老鼠邀请城里老鼠做客,在乡下,城里老鼠看到了什么?
幼:城里老鼠看到了绿幽幽的稻田,师:乡下老鼠拿出什么好吃的给城市老鼠吃?城市老鼠喜欢吃吗?
幼:玉米,土豆,城里老鼠不喜欢吃。
师:后来城里老鼠又为什么邀请乡下老鼠,幼:因为城里老鼠过不习惯乡下生活。
师:城里老鼠家和乡下老鼠家一样吗?城里老鼠又是怎样招待乡下老鼠的?
幼:城里老鼠拿来了奶酪,玉米,鸡腿师:乡下老鼠喜欢城里生活吗?乡下老鼠在为什么不待在城里?
幼:因为城里生活乡下老鼠不适应。
师:乡下老鼠和城里老鼠家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喜欢城里老鼠吗?
小结: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都有自己的优点,弊端,大家应该相互尊重。
(3)讨论城里和乡下的环境,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师:你们是喜欢城里老鼠家还是乡下老鼠家?为什么?
幼:我喜欢城里老鼠家,因为城里很干净,交通方便。
师:可是城里车太多,空气都受到污染,小朋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好点呢?
幼:多坐公交车,少自己开车。
幼:我喜欢乡下老鼠家,因为乡下老鼠家空气清新......
师:可是乡下路不好,交通不方便,科技不发达,那该怎么办?
幼:把路建好。
幼儿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小节:城里科技发达,可是经常交通堵塞,空气受到污染,可是乡下空气好,这一点不好,我们城里人要和乡下人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关心这样才会让我们城里乡下都会进步。
(三)游戏猜一猜,摆一摆。
师:刚刚我们去了乡下和城里,知道城市和乡下是怎样的了,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请一部分小朋友扮演城里人,一部分小朋友扮演乡下人,拿着小图卡把小图卡送到对应的地方。
最后放音乐一起跳兔子舞。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生活在哪里?是城里好,还是乡下好,为什么?
九、教学反思:
?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语言活动,它通过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城里老鼠去乡下做客与乡下老鼠去城里做客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引领孩子们去了解另一个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逛公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优美环境带来的愉悦
2、画出自己喜欢的公园
3、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画出自己喜欢的公园,感受优美环境带来的愉悦
2、难点:理解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参观公园,请公园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2、物质准备:画纸,油画棒,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师:“我们去公园的时候,你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鼓励幼儿说说公园什么地方很美丽,什么地方不够好,再谈谈自己喜欢的公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二、创作要求
1、画出你看到的`美丽的公园;
2、设计你想象中的公园;
3、跟旁边的小朋友画得不一样。
三、幼儿作画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遵守作画常规要求,并帮助幼儿丰富画面。
四、作品评价
把幼儿作品分“美丽的公园”和“未来的公园”进行展示。
延伸活动
散步到公园的时候,把自己画的“美丽的公园”的画送给公园负责人。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为了让幼儿有意识地欣赏美丽的环境,感受优美环境带来的愉悦,在画公园之前带幼儿去公园游玩,并请公园负责人作介绍,加深了幼儿对公园的印象,对公园环境设施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画出“我喜欢的公园”做铺垫。通过讨论“公园什么地方很美丽,什么地方不够好”来培养幼儿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另外,鼓励幼儿画出“想象中的公园”,为幼儿想象改善环境提供空间,激发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而付之于行动,为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而出谋划策,成为创造美好环境的小主人。
二、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懂得了公园中美丽的环境能让人们感到赏心悦目,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大家去改进的地方。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美丽的公园。那一幅幅作品,勾勒出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关爱之情,处处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逛公园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填写词语,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优美语句的意思。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北海公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园内的湖光山色、园林建筑,展示了北海公园的美丽如画,精致典雅。我用争当小导游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同时配以课件生动真实的展现北海公园的美景,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体验、感受公园的美,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填写词语,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优美语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都去过哪些公园?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去过的公园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困)
2、下面老师要带你们到北海公园看看。(板书)北海公园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思考:北海公园给你留下最初印象是什么?
(板书)美丽的
3、我们到那里看一看怎么美,不过首先得把这节课的字词读准确。
出示:
皇家建筑琼岛苍松翠柏宫殿庙宇
亭台楼阁水面开阔一尊朱红色
(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
4、默读课文,思考:介绍了那几个景点?都有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5、汇报:琼岛四面环水
白塔高大雄伟
五龙亭造型别致
三、细读课文:
自学提示:读你最喜欢的景点。说说是怎么写清楚的?你准备怎么向大家介绍?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琼岛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琼岛的美丽。
2、指导朗读。
3、利用填空的方式指导背诵。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白塔的课件。学生感受白塔的高大雄伟。
2、按由下至上的顺序演示。感受白塔每一层的美丽。
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五龙亭的课件。学生感受五龙亭的造型别致。
2、按由中间向两边,再由上至下介绍五龙亭。
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用你收集的图片,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由下至上、中间向两边、从左向右等)
(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介绍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
五、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
22、美丽的北海公园
琼岛美丽如画
白塔雄伟精美
五龙亭造型别致
课后反思:教师是新课堂的设计者、引领者,要重视教师语言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话我的重复过多,语言还不够凝练。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意识,辅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但是,怎样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学习完美融合,我做的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