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记录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知识中找到清晰的脉络,想要让心得体会更具深度,大家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职场工作心得体会总结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职场工作心得体会总结篇1
通过这次公司组织《职场沟通技能》的学习,我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会听比会说重要!就是要学会聆听,学习不再打断别人说话,让别人把想说的话说完了,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公司里,我们经常听到大家都在抱怨,或者我们自己也参与其中。比如开个会什么的,总是不自觉地去打断,或者思想走神,根本没有深刻理解领导的意思,结果做了很多无用功,又去不停地与领导沟通,解释自己的意思,其实都是因为自己首先没有听明白领导的意思,才有后来的沟通不畅。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很常见,很多人都会觉得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随着工作频率的加快或者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愿意接收太多不需要的信息,总是显得行色匆匆,好像因为太忙,就连说话都变得简短。所以说,与领导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职场中人应该具备的基本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很长一段时间,“说”成为我们更多人选择的沟通方式。在吵架的时候,我们放任心情地说,表达自己的愤怒;别人对自己不理解的时候,我们是在绞尽脑汁地为自己辩说;想对父母尽孝心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心意说给父母听。更多的人愿意用“说”作为唯一的沟通方式,因为它更快、更直接,但大家却遗忘了“只有会听的人才会说”这句老话。
听比说做起来更需要毅力和耐心,但只有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的人才能沟通得更好,事情才能解决得更圆满。沟通就好像一条水渠,首先是要两头通畅,那就是指我们要打开我们的耳朵,倾听别人的话。关上耳朵,张开嘴巴的谈话,不能算是沟通。倾听是说的前提,先听懂别人的意思了,再说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多听,有时候也是一种积累,听别人谈成功,说失败,那就是在为自己将来储蓄财富。听和说是不能分开的两个环节,只听不说的人不能成功,只说不听的人也不能成功。在工作中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沟通,但是听的多还是说的多,就要看我们拥有怎样的态度。
适应职场生态环境,让我们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是沟通中的最高境界。那就让我们做一个先听后说的人,这样会让沟通更顺利。
职场工作心得体会总结篇2
20_年7月8日在北部新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吴维库老师所讲的“阳光心态”给人感触颇深。阳光心态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不断的健康心理状态。心态影响人生。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想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就要先从调整心态开始。就像吴维库老师说的:“你内心如果是一团火,才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
在我们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工作环境不称心,事情处理不公平,经济条件不宽裕,期望中的事情落空等等。对这类事情,如能持积极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工作顺利,心情舒畅,负面情绪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与财富、相貌、地位、权力没多大关系。幸福由自己思想、心态而决定,心态决定命运,我们的心可以造“快乐的天使”,也可以造“阴险的魔鬼”。如果你把别人看成是阴险,你就生活在“悲哀”里;如果你把别人看成是快乐的天使,你就生活在“愉快”里。怎么才能塑造快乐的天使呢?要学会感恩、知足、达观、欣赏、给予、宽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有两面性,吴维库老师有句话“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
如同伊斯特林悖论那样,我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意感在下降;我们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我们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深入的交流越来越少;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诚的朋友越来越少;房子越来越大,里边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破碎的家庭也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但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但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窄;我们渴望了解外星人,却不想了解身边的人;我们可以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但是享受的快乐越来越少;我们的支出在增加,但是我们的获得在减少;我们的药物在增加,但是我们的健康水平在下降;我们的收入在增加,但是我们的道德水平在下降;我们的自由在增加,但是我们的空间在减少。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让充满阳光的心态来温暖这“精神沙漠化”的世界。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苦难并不可怕,遭遇挫折也无需担忧。只要坚定心中的信念,我们的人生旅途就会多一些美景,多一些快乐。所以,要拥有阳光心态,要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和一份超越世俗的恬静;微笑面对生活,不要抱怨生活给予我们太多的磨难,也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和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面对压力和挫折,要把握自我,不可怨天尤人,也不可满腹牢骚。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趟旅行,途中会遇到风雨,也会看到鲜花烂漫的美景。所以,不要让自己的内心被灰尘说覆盖,而要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要知道,心态阳光,人生美好。坚信吴维库老师告诉我们的 “快乐在路上”。
职场工作心得体会总结篇3
第一:走出“心灵的舒适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舒适区域”,但总待在私人的区域中,不关心以外的任何事情,不愿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任何看法和建议,消极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事,很快你就会成为同事中默默无闻的“垫脚石”,当与你并肩工作的同事成为你的上司时,后悔就已经晚矣了。另外一种情况是: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脱离自己的团队,“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会消极地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在与自己“对着干”。如果你能很快打破之前所处的状态,就可以更快地处理好业务、人际之间的关系,从而从其他员工中脱颖而出。第二:不要向上司总说模棱两可的话
好像”“大概”“待会儿”“说不定”之类的词千万不要总挂在嘴边,尤其是和上级谈论工作的时候。上司往往希望听到的“可实现的承诺”,而不是“相当于没有说的话”。不是上司想要的回答不仅会使上司很恼火,还会对你的工作态度留下坏印象。如果上司没有听到他想要的答案,自己的计划也不得不被耽搁或推迟,另外他还要找机会再次向你过问这件事——因为他不知道你是否真正落实了。更致命的是,他不知道你已经做了的事情中,有多少都是这样没有落实的。一旦他对你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产生了怀疑,而得不到任何解释,想重新建立起他对你的信任就难上加难了。
第三:不要让上司等到“忍无可忍”
当你在徘徊和彷徨如何实施项目的时候,或许你的上司已经等不及,自己去做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常此以往,今后上司会在交代工作时,在心里对你产生“条件反射”,认为把工作交给你不是很靠谱,或许表现的机会就会因此与你“擦肩而过”了。所以,当你徘徊不前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你正在拖延工作,往往徘徊是因为害怕项目进行中出现不可预见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或应付。如果你想排解这样的心理状态,不如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危机应对能力,另外加上一份可行周密的计划,降低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如果不知道该怎样做,就赶快求助于经验丰富的前辈,否则徘徊和忧虑会给你更多的压力,也会把剩下的时间蚕食殆尽。因此养成“说做就做”的好习惯在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理论只是实践的基??
计划做得再完美,没有进行到实践中也是“纸上谈兵”。只有把计划付之于实践的人,才能真正领悟“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含义。项目的策划者如果没有亲自实践过,那么结果或许是相当可怕的。不仅会令项目实施茫然无措,公司对项目的投入也将会因此背负上极大的风险。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才可能令“空谈”成为“可行性计划”。
想让计划顺利进行,就千万不要把你自己都认为不太可能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让别人试试看。另外,要多跟项目执行者讨论你的计划和安排,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奢望一切会随着你的计划进行,否则你会阵脚大乱,同样无法达到项目预期效果。
第五:跟上团队的脚步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别人放下手上的工作来等你,否则你有可能失去团队对你的信任和需要。如果你要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就不仅要清楚自己的工作进度,同时还要大概了解同伴的进度,而且注意不要落后。比如一项工作被分为几个部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各负责一部分,如果等大家都完成时任务时你还没有完成,为了推进整个项目,团队中的其他人就会伸出援手。从表面上看这是出于好意的互相帮助,但与此同时你也在逐渐失去大家的信任。慢慢地,团队成员发现没有你也能按计划完成项目时,你的存在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效率即是创造价值的先决条件,失去效率也就约等于失去了价值,否则迟早会得到被“踢”出公司或团队的下场。
第六:勇于“一人做事一人当”
推卸责任是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往往在出现问题上级责问的时候,很多人立刻就产生了推卸责任的意识,接下来往往是无力的辩解,以及一些很粗糙的借口。这样会让上司感到你这个人很怯懦,并且很不诚实。也许当时上司没有点破,但千万不要认为他看不出这点。不承担负责任的人在上司的心目中不仅忠诚度较低,而且因为魄力不够也会慢慢淡出上司的视线,与很多工作机会失之交臂。所以与其把心思放在如何跟上司辩解上,不如在上司责问前想出问题的补救或解决方案。
第七:不要在工作中出现消极情绪
或许你已经抱怨过很多次“现在的工作真是太无聊了”,每个公司设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正因如此,或许在你的工作中,有70%都是看似繁琐机械的,但仅仅为此而表现的闷闷不乐,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工作状态,同时也会影响周围同事的工作情绪,降低大家的工作热情。千万不要梦想世上会存在一种完美的工作,因为没有那样的工作存在。即便你从事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期间遇到困难或不愉快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假如你没有换工作的打算,那不如给自己换个心态或表现,把兴趣点放到70%以外的工作内容中,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
第八:不要让努力“付诸东流”
有人说职场的“潜规则”中有一条:永远不要在你的环境里显示你的聪明,因为聪明的人必然是少数,而少数的人通常都不受欢迎。这样的“潜规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想在职场中获得晋升机会,仅凭“低调”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辛辛苦苦所取得的成绩不让别人知道,特别是上司知道,就只能成为一名无名英雄。但大肆宣扬,甚至吹嘘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在取得成绩后更要团结好周围的同事,搞好周围的关系,成为真正笑傲职场的职场达人。
职场工作心得体会总结篇4
犹如春雷唤醒大地,又似暖风吹散乌云,在这的时节,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职业素养与阳光心态的培训,受益匪浅。
随着岁月的车轮,终于到了社会的驿站,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正式阅读社会这本书,由起初的茫然到现在的懵懂,明白自己欠缺了太多。不知觉中已有了一年的工作经验,一年的收获却理不出头绪,现在,终于明白自己最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
事业是自己的,哪敢不敬!一句话醍醐灌顶,为自己以前在工作中的抱怨感到羞愧。工作的挫折与压力是避免不了的,怨天尤人只会暴露出自己的无能,与其喋喋不休哀哀怨怨,不如心平气和全盘接受,用心想,用心做,压力化动力,动力促成功!
承担责任只有选择,没有对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是无可非议的,尽自己最大努力做自己份外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收获,有失必有得,不必为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自己努力的,收获总有自己的一份,能帮人时尽量帮,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解决,日积月累,提高的是自己,快乐的也是自己。
积极的态度是职场第一竞争力,积极也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自己去争取,去努力,才能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结果,积极不是盲目,是一种奋进的心态,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是骏马,就去驰骋疆场,是雄鹰,就去展翅翱翔!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快节奏的时代,停止学习等于放弃自己生存的机会。上班时间求生存,下班时间求发展,很明确的指出了我们应该走的路,不要找借口,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不想学习,再好的理由都只是自欺欺人。人需知足常乐,对知识却只要孜孜以求!
没有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自暴自弃便是命运的奴隶,自强不息是生命的天使。
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不要因此放弃,只有坚持不懈,直至成功!痛苦让人成长,是你进步的一个机会,一个挑战。别害怕痛苦的事情,它有另一面积极的作用。当困难来临时,用微笑去面对,用智慧去解决!
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坚持到底。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在世,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不轻言放弃。忽然记起今天是5.12,自然想起了那些历经苦难活下来的人们。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目共睹让世界震撼的奇迹,他们用血泪抒写了一篇顽强生命的赞歌!与此相比,又有什么事情大不了呢?人生路本是布满荆棘,退缩和逃避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没有平坦笔直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船,人总是要在挫折中前进,在磨难中成长,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走出课堂的刹那,天很蓝,草很绿,风很清。美好的一天!
从现在起,做个积极快乐的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职场工作心得体会总结篇5
前不久,一个“外卖小哥的一天”上了热搜第一。
小哥一天跑65单,吃一顿饭,从早上6点到晚上23点送出最后一单,坚持工作超过16个小时。
无数网友泪目感叹:成年人的每一瞬,都浸透了辛苦的血泪。
也有不少网友评论:生活那么累,不如就此躺下吧,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在戏谑和自嘲中,我们真的能心安理得彻底躺平吗?
中年以后,四方都是压力,叛逆的孩子、老病的父母、一地鸡毛的婚姻、捉襟见肘的收入。
不敢躺,也躺不了。
正如张爱玲说的:“中年人,时常会觉得孤独,每天一睁开眼,发现身边全是需要依靠你的人,却没有一个你能依靠的人。”
一个真正的中年人,身上压满担子,从不单单为自己而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同时,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也只有不断修行自己,才能为自己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最近有一个国产剧口碑收视双炸裂,那就是《三悦找到了新工作》。
很多网友看了都深有共鸣:
躺平一时爽,焦虑却不会缺席,认真生活后,才发现工作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为啥这么说呢?
女主角赵三悦老大不小了,却在家混吃啃老,摆烂躺平,不去工作,也不去社交;
在与母亲爆发激烈争吵后就毅然离家出走甚至寻死觅活。
却被郭柯宇演的过来人大姨劝住,然后阴差阳错的介绍到市殡仪馆工作。
在与死者以及死者家属产生故事的过程中,赵三悦找到了这份工作的“有意思”;
在与同事以及师傅的磨合中,她发现了这份工作的专业和神圣性;
还运用到了自己大学的专业技能,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更找到了自己的热情和价值感。
所以说,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其实不可能永远靠躺平去逃避生活的苦与痛。
因为不管是生活的意义,还是工作的意义,不是躺出来的,不是问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真诚的为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鼓掌,完成一次方案、和同事们配合出好的项目、参加公司的一次活动宣讲......
这些小的环节,都能让我们不断提升工作的价值感。
而当你持续的走下去,就能不断找到生存下去的确定感。
罗翔老师和余华老师前不久在采访时就提到:
真正能治愈精神内耗的,是一个人是否有可持续发展思维。
这种思维,是打开时间观,用一生去衡量自己。
不因一时创业失败、婚姻不幸、工作挫败而否定自己。
站在时间的长河里,幸与不幸,都是一种完整。
只有持续的行动起来,才能成为行动和思想上的巨人。
朋友吐槽,三十五岁后,面对结婚的压力,房贷的压力。
工作就成了流水线做工,每天两点一线。
又担心随时失业,又不想努力,又不敢不干,每天枯燥的重复中有着巨大的虚无感。
上班上的就不想动了,虽然不上不下,但也不想再面对新的工作状况。
如果职场环境和工作里的人际关系再复杂一点,那真的是上班如“上坟”!
感觉累的不仅是工作本身,更是这些巨大的消耗。
很多时候,你讨厌的不是工作,而是害怕工作里的“未知态”。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新的事物产生的时候。
人最先反应的就是恐惧这一心理,然后再产生生理上的不自在。
进而发展成一种焦灼的状态,然后在时间消磨中丧失掉激情感。
但其实,工作本身就意味着未知和挑战。
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说:
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
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
这世上不管是活着还是赚钱都辛苦,但最怕的是我们丧失了自我成长的特质。
在生活和时间的洪流冲刷下只剩麻木干瘪的心。
风靡全球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就讲了女主角安迪入职顶级时尚杂志公司。
从一个菜鸟实习生,一路过关斩将,一路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一路打开自己。
从品味糟糕到衣品极佳,情商逆商疯狂成长的故事。
影片里有一个细节非常的写实且震撼:
安迪开始是一个行业小白、且是一个习惯性抱怨,不主动解决问题的人。
却在同事的点拨下,主动求变,一点点成长为一个具备学习型思维的人。
争取到了去巴黎时装周的机会,也赢得了时尚圈一把手,主编米兰达的赏识。
是啊,终身学习,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一个成长型的人,永远不惧怕工作,也永远有能力在不确定性里创造生活。
我们没有任何人能逃避工作,就算换一份工作,工作还是要继续,它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与其被它日渐消磨,不如主动掌控工作,不断精进深耕自己,做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大哲学家罗素曾调侃同事说:
精神濒临崩溃的症状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无比重要。
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对我们在乎的东西赋予过多的期待。
而那正成了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德高望重的禅师有三个弟子,禅师想到自己年事已高,衣钵得传下去。
于是禅师为了考验三个徒弟,给三个徒弟安排了三个月劈柴挑水的重复性工作。
等到三个月满了,禅师分别把三个徒弟叫到禅房问三个人有什么心得。
大徒弟说自己手上都是茧;二徒弟说自己肩膀都是伤,但身体结实了;只有小徒弟说自己眼里都是美景。
禅师摸摸小徒弟的头,欣慰的笑了。
原来,三个月,从夏到秋,从山上到山下,夏有清泉蝉鸣,秋有层林浸染。
小徒弟都尽收眼底,至此境界已然不同。
大多数人都像大徒弟一样,只看的到工作带给自己的不好的结果。
再者像二徒弟,看到工作带给自己的是对等收益,属于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人。
只有小徒弟这类人,不以工作结果论成败,不以工作意义论英雄。
享受过程后,反倒收获了更多。
我们总是以结果论、意义论,去衡量人生乃至一份工作。
当一切不如意的时候,又经常质疑自己的选择!
其实,做一件事,不一定非要成功;而是你学到了什么,有时失败反而能学到更多。
曾仕强说:“因上精进,果上随缘;物来顺应,事来应事。”
当我们能做到只问耕耘的时候,那结果就一定是好的!
2024快结束了,接下来的日子,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在工作中修行,收获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那具体怎么做呢?
1、注重工作体验
像认真生活一样去认真工作。
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工作节奏,适当交聊得来的同事做朋友,这有利于我们建立舒适的工作氛围。
2、更职业化
向上管理,给领导ddl;横向管理,给同事正向的工作反馈,有利于建立我们正向的工作流程优化网络。
3、更新迭代
不要让固有的工作模式、工作习惯束缚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知识。
吸收最前沿的工作方法,这有利于我们的精力管理,提高效率。
《孟子·万章下》里提到一种真正躺平的状态叫“抱关击柝”。
讲的是孔子在人生的巨变中,在做管理仓库的小官和掌管牛羊的小吏时。
安于那种状态,什么也不管了,只把手头的事做好。
他说:‘把账算好就行了。’‘牛羊能茁壮成长就行了。’
孟子解释说,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应该不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
人到了一定年纪,很多时候都是生活在推着我们向前。
但把眼前的事做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就能让我们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
在生活的洪流里,工作就是那个稳定的锚,尽管我们吐槽工作,苦乐参半,但我们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