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鉴赏教案7篇

时间:2025-07-18 作者:Lonesome

教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能提升教学质量,一份教案的制定应注重知识的递进性,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下面是85报告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鉴赏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鉴赏教案7篇

高中鉴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乐于欣赏优美和壮美的乐曲。

2.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优美与壮美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能够正确的判断和区别优美和壮美这两种不同音乐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够用语言表述优美和壮美的音乐要素的特征以及准确的`辨析出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优美或壮美)。

2. 知道有时候一首乐曲并非都是一种美的范畴。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

高中鉴赏教案篇2

一、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结合音乐生活的时代特点,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

二、教学内容: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唱出风格,唱出文化内涵。

六、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张含韵演唱)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用歌曲导入课题:

请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播放的歌曲,回答问题:

⑴、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

⑵、是由谁演唱?(张含韵演唱)。

2、结合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属于艺术歌曲、民歌还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问:为什么喜欢通俗歌曲?

学生分析并回答。

教师提问后总结并出示课题:好听,易唱易学的歌曲和音乐,比如轻音乐、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俗音乐。

(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

1、音乐知识:

(将音乐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师生共同学习。

1)、通俗音乐定义。

2)、通俗音乐的内容。

3)、通俗音乐的特点。

4)、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5)、通俗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的区别。

教师总结:通过对两部分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对通俗音乐在定义、形式、内容等特点以及它与其它音乐形式的联系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乐,在今天的欣赏课中,我们将要欣赏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们分别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汉歌》。用心感受这三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思想及它们在演唱风格上的区别。

2、欣赏音乐作品:

1)、阅读课本提示并欣赏歌曲《思念》。

①介绍作品:《思念》创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会上首唱。 ②教师范唱:《思念》

③分析作品并提问:

a、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演唱风格应如何把握?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演唱风格激动、哀怨。

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总的来说,是人们心中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丽和稍纵即逝。 ④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回答并演唱歌颂朋友的歌曲。

2)、欣赏歌曲《懂你》。

⑴提问:①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懂你》,由歌手满文军演唱)。

②这首歌曲中的“你”指的是谁?(母亲)

⑵介绍作品:《懂你》这首歌表现了一个母亲为抚养子女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

学生阅读课本提示,回答两个问题:

a、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它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了对母亲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演唱风格深情爱恋。

⑶学生演唱。

3、欣赏《好汉歌》

⑴欣赏歌曲《好汉歌》。

①分析歌曲: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演唱风格粗犷、豪放。

②歌曲旋律特点: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民间音调,具有通俗与民歌相融合的特点。体现了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联系。类似的歌曲还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调)、《天堂》(蒙古民歌音调)等。

⑵学生学唱歌曲。深入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一环节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名言、图片及多媒体技术等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艺术处理与巩固

1、同学们有喜欢的歌曲和歌手吗?

2、同学们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总结: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喜欢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喜欢的理由大致有两点:首先他们喜欢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欢他们的形象和才华。

3、分析与辩论:“追星现象”。请同学们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这种追星现象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是青少年朝气蓬勃、活泼向上、追求个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现象?(将学生分成两组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辩论:追星的对与错。

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

2)不疯狂追星。

3)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归纳拓展审美升华:围绕本课内容,针对相关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五、归纳与总结。

(在课将结束时,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兴趣。)

在今天的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通俗音乐的相关知识,体验了通俗音乐的独特魅力,探讨了与通俗歌曲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通俗音乐大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多数是未得公认的音乐创作。通俗音乐中有优美经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业化的、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经过不断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多优美、高尚、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聆听、去体验、去感受音乐。

高中鉴赏教案篇3

课程名称:《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个大问题层层递进。而引言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以下四个问题做了铺垫。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并由举例来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全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通过说明民间美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特性,引出民间美术中地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通过优秀作品欣赏,具体介绍民间美术中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这五类艺术样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通过举例来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第五部分是学生思考与讨论和学习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并自我评价,为学生留下一片知识拓展的自由天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的情趣。

(2)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智育目标。

(3)情感目标:结合“三生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激发学生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德育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针对重点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短片、flash、并提出小组讨论的方法来突出重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和传统文人画造型、传统西化造型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节,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作比较,得出难点。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

二、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图片的形式很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第一感官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民间美术,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

(2)分组讨论法:同学们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加深理解,并和老师沟通,也可加深师生感情。

(3)活动探究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中,马斯洛心理学提出的:平等对话,创设探究氛围是非常符合当今教学理念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三、学习方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想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就得吸引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学习方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相关民间美术图片资料、课本等。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分以下几个过程来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课题。

通过播放过年回家的动画视频及春节广告等以剪纸和皮影方式呈现的艺术形式,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2)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同学感受到视频音画气息,产生兴趣。并播放图片幻灯片,并激发学习热情,完成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教师作详细讲解: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另外,简直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五福捧寿》。剪纸中有一雷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__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鸟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绣: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刺绣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来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香包等。接下来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刺绣给与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教师说明: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美术也是多样的,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断丰富民间美术的宝库。

年画:提问为什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画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当然如今已不常见了,但在我国部分农村依然保持贴年画的风俗。教师阐述:中国不仅有四大名绣,还有三大年画产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欣赏不同类型的年画作品,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亲切和生活的美好。

(3)并播放多媒体板书,板书采用提纲式,简单明了,让同学清晰易懂。

(4)自主探究,合作探讨

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请同学翻开第92页认真欣赏92—97页相关民间美术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然后进行抢答。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资料和阅读相关文字说明,然后按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准备抢答问题,学生先自主探究后讨论,为体现小组的智慧奠定良好的基础。合作探讨是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她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所以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欣赏图片开始,鼓励他们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欣赏民间美术,并大但提出想法,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欣赏中国民间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玩具等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民间美术多种类别之间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内容和采用的美术形象而言,民间美术有寓意和象征的特点,在造型上,特别概括和质朴、大方;在色彩上,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的颜色,对比明显,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如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寓意性、象征性)学生回答。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加深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在交流讨论中,能体现出合作的意识,对能力弱的组合,教师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5)影像展示。老师播放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影像资料。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民间美术的三种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如:剪纸、刺绣、年画。学生认真欣赏影像资料,并听取老师的讲解。让课堂的知识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后总结与反思

课后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学习:

1、如何界定民间美术?

2、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

3、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

4、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加深理解民间美术的与民俗的依存关系。

布置作业:理解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的前提下解决课后拓展问题,面对民间美术的逐渐消失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开阔视野,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反思: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有增有减,与时俱进。通过精心讲解,合作探究等进行创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时间把握不是很准。由于学生差异性大,短时间内很难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这点还需要改进,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高中鉴赏教案篇4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教材选编了爵士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本着“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第十三单元《爵士乐》,设计思路如下:

1、确立主题

2、教学选材

3、活动与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教学目的:

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

重点难点:

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学生对爵士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虽然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但仍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爵士乐的资料,并以展示作业的形式说明—什么是爵士乐?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对比听赏:

流行音乐《夜来香》与爵士乐《夜来香》

2、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说明:对比听赏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爵士乐的理解,并自然导入课题)

二、交流与探讨

1、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手抄报及喜爱的音乐等),并相互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按组自选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爵士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演奏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介绍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

2、学生分组展示并作介绍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内容,灵活地进行交流、切磋和补充。并感受、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

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师:即兴演奏(演唱)是爵士音乐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所在。它自由的即兴风格,要求爵士乐手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此这些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不能用录音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有人说:一张张的爵士唱片汇聚了一部爵士音乐史。

说明:交流与探讨环节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思考与创作

1、爵士乐在中国

⑴、欣赏影片片段: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舞厅中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

师:在这个片段中你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学生交流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爵士乐在中国的看法。

⑶、师:爵士乐在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当这种由美国黑人贫民创造的民间音乐在征服了白人之后,传到了东方;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百老汇舞厅”“和平饭店”等,其音乐演奏形式与歌曲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

2、中国的爵士乐现状

师:步入开放的中国,爵士音乐已逐渐走进人民的生活,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故此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收集到许多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欣赏:具有爵士音乐风格的中国民歌:《采茶舞曲》片段。

3、分析与交流:

师:这首由中国民歌改编的爵士音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说明:再次归纳爵士乐的主要音乐特点,并为以下的即兴创作环节做铺垫。)

4、创作和表演——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说明: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什么是爵士音乐”)

四、归纳与总结

1、师:你们认为老师组织这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2、师:通过音乐我们了解一种文化,而通过文化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我很感谢大家,是你们的作业给了我无数的灵感,是你们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爵士乐”,是你们又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谢谢大家。

(说明: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本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对本次学习的总结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也是一个有限的主体,整个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高中鉴赏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风采,体验、比较、南梆子和四平调两种唱腔音乐在表现人物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二)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和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跟录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的片断,实践体验京剧唱腔独特的韵味。

二、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并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京剧国粹的音乐风格,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成就。

难点: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理解京剧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录像片段进行导入。

(二)简介京剧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四)欣赏由梅兰芳演唱的京剧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1.欣赏作品

2.简介作品的剧情

3.介绍南梆子及四平调的.特点

4.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两首作品。

(五)欣赏李玉刚和梅兰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风格。

说说你对两个唱段的音乐情绪的感受与理解,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材资源:教材配套课件中第四单元第八节中的全部资源与第九节中《京剧的行当》部分资源。

(二)录像资源:四大名旦的表演录像片段,梅兰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录像片段,李玉刚的录像片段。

(三)教师资源,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

(四)学生资源,发挥喜爱京剧艺术学生的特长,在课上充分展示其才华。

(五)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以聆听、学唱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京剧国粹的兴趣和情感。

(二)辅助视频资料的播放,在视觉感官上引导学生理解京剧的综合表演艺术的特征,使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三)引导、提示学生课外到剧院欣赏京剧艺术,身临其境感受其京剧舞台艺术的独特的魅力。

高中鉴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激发学生对民间丝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主要教学内容

1、《中花六板》、《娱乐升平》。

2、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方面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比较作品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等。

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丝竹相和》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了解古城苏州。

(1)教师以曾在苏州学习3年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苏州。

(2)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历史名人、有关名诗、著名景点等方面谈;阅读文字材料。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听苏州评弹片断,感受其优雅、娇嗔之风味。

三、作品鉴赏

(一)《中花六板》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

江南丝竹。其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江南丝竹。

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通常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

4、引导学生学说苏州话。

5、复听,结合苏州话的特点,体验音乐风格。

(二)《娱乐升平》

1、简介。

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2、聆听,和江南丝竹比较一下,风格的差异以及所含乐器。

3、学生交流后阅读书本50页第二段文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高胡、扬琴是主奏乐器。乐曲一般短小精悍。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流畅动听。名家有严老烈、丘鹤寿等。

5、观看粤剧片断,感受广东音乐和粤剧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丝竹鉴赏活动

1、播放4首乐曲,请同学们区分类型。

(1)《三六》 江南丝竹

(2)《旱天雷》 广东音乐

(3)《行街》 江南丝竹

(4)《步步高》 广东音乐

2、讨论,回答类型并说明理由。

四、归纳概括

1、请学生归纳两种丝竹的音乐风格。

2、请学生归纳有关音乐知识。

五、课堂小结

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丝竹音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教后感

1、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不妨跟大家谈谈苏州的概况,拓展欣赏苏州评弹以及广东的粤剧。

2、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

高中鉴赏教案篇7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