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的云端共享,让教学资源在教研组内流动起来,促进集体智慧碰撞,结合历史背景的教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与演变,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海滨小城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海滨小城教案篇1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告别奇丽的五彩池,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出示cai课件:海滨小城全景图)大家想去吗?(拿出写有“海滨之旅”字样的导游旗)
生:想!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在哪里?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海滨小城是什么样?
?点评】教师激情满怀的 导语,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教师挥动着导游旗,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良好的开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是自己的需求,自己也就能主动去探究问题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那么,海滨小城到底什么样叫?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也可以站起来读。读完之后,再说说海滨小城到底是什么样。
师: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海滨小城是什么样?
生:海滨小城又美丽又整洁。
师: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海滨小城的哪几处景物呢?
生: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五处景物。
师:这五处景物,哪些内容是写海滨的,哪些内容又是写小城的?
生:大海、沙滩是写海滨的,庭院、公园、街道是写小城的。
?点评】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语文教育要体现时代性,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围绕问题广泛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探究的能力,获得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导游介绍,导学“海滨”
师:现在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美丽、整洁的海滨小城,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美吧。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海滨美丽景色的内容。(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自学)
[点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学生的潜能挖掘。教师出示的具有梯度和层次性的“自学提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实际,自选自学,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师: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这部分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有大海、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
生:还有贝壳、鱼、虾、蟹和海螺。
师:大海有什么特点?
师:(出示cai课件:大海图)看,这就是浩瀚的大海。“浩瀚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大海?
生: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那“浩瀚”是什么意思?
生:无边无际的样子。
师:作者在描写其他景物时,都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颜色。
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蓝色、银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
生:各种花纹、银光闪闪也表示颜色。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颜色。
生:五颜六色。
生:五光十色。
生:五彩缤纷。
生:绚丽多彩。
生:色彩斑斓。
师:这一部分对海滨景色的描写突出了颜色,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展示了海滨的美丽。
?点评】对词语的理解并没有用通常的方法,而是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来进行,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这些颜色,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师: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海滨的美。
[点评]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写景的文章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中描绘的美景,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妙。
师:这美丽的海滨是那么令人神往,作者把自己家乡的这个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如果你也生活在这座海滨小城,大家去你的家乡游览,你怎样向大家介绍海滨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好,同桌先互相练习说一说,马上看谁能当小导游。(学生互相当导游练说)
[点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课言语自身特点,引导学生用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海滨,可激发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要当好导游,就就要阅读,熟知课文,就要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环境中,就可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我语言,以其外化的表达促其内化的吸收。师:(出示cai课件:海滨美景图)(挥动着导游旗)谁愿意给我们当导游?(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你来。(生解说略)
生:(一学生刚说完,有位女生立即举手)老师,他导游得不错,但没我导游得好。因为我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导游。
师:那行!你给我们导游。(生解说略)
师:这位同学还真像一位专业导游员。你去旅游见过导游解说吧?
生:我爸爸就是导游,我去桂林导过游。
师:你真棒!这面导游旗就送给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小姐。(生笑,鼓掌)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少年儿童大都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构建自我实现的平台,尽情展现他们个性的光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师:美丽的海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难忘呢?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屏显: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师:请各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站在街道的尽头观察的。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课文中说“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站在小街的尽头,先远望大海,再近看沙滩。
生:我们组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色彩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海滨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颜色的词语,突出了海滨景物的色彩美。
[点评]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个体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其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
生:因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师:对,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小城的尽头,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色彩进行描写,所以海滨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屏幕: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1、要确定观察点。2、要按一定顺序。3、要抓景物特点。)
[点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学法指导的渗透,旨在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学习。
四、游客拍照,导学“小城”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海滨,现在我们再到小城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欣赏这具有南方特色的小城风光。
海滨小城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每逢”、“甚至”造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
板书课题:15海滨小城
查字典“滨”,说说“海滨”的意思。
(滨,水边;海滨,靠近海边的地方。)
思考: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要求:
自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如还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划出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查字典弄懂意思;
2、读后检查
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注意给下列字正音:
胳臂()散发()
绒()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海滨:指靠近大海的地方。
浩瀚: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寂寞:孤单、冷清。
喧闹:喧哗、热闹。本课指人们因为高兴而大声喊叫,声面非常活跃。
热闹:本指繁盛活跃的景象。本音标指鲜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每逢:每次遇到。
三、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海滨的景色?哪几个自然段写小城的景色?怎样给课文分段?
学生练习在书本上分段。
师生交流:
第一段(1-3):写海滨的景色。
第二段(4-7):写小城的美丽景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说说本课写了几方面内容?
教师板书:海滨小城
二、指导学习第一段(1-3自然段)
(一)划一划,理清层次
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海滨”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
“人们走到街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写大海
“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是……贝壳”------写沙滩
(二)读一读,抓住特点
1、找出第2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出示训练题:
天是的,海也是。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的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的、的海鸥,还飘着的云朵。
指导朗读上面一段话。
2、读第2自然段,理解“镀”字。
3、读第3自然段,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填空:
()的.鱼
()的虾和蟹
()的海螺
找出本自然段中一对反义词:寂寞——喧闹
说说上面词语的意思。
想象一下,喧闹——会有哪些声音出现呢?
4、小结:作者写海滨时抓住了颜色多而美丽——色彩绚丽的特点。
(三)夸一夸,体会感情
作者的家乡这么美丽,你能替作者来夸夸吗?
(用自己的话或书上的语言均可)
1、小组练习;
2、指名出来展示。
(四)小结学习方法
划一划,理清层次
读一读,抓住特点
夸一夸,体会感情
三、运用上面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课第二部分内容。
划一划:“小城”写了哪几个地方?
读一读:“小城”有什么特点?
夸一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庭院——树多;
公园——舒适;小城——美丽而整洁
街道——干净。
2理解词语“热闹”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这里还可以填什么词?
(美丽、鲜艳等)哪一个词好?为什么?
3、夸一夸小城的美丽或整洁。(展示)
五、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1、顺序:由远及近;
2、抓住特点。
海滨小城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语文教案-海滨小城。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海滨小城
2.课题由哪两个词组成的?我们一看课题,就知道课文写哪些内容?(课题由“海滨”和“小城”两词语组成。课文是写海滨和小城的美丽景色。)
3.什么叫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二)提出学习目标
1.海滨小城美丽的风景有什么特色?
2.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的特点进行描述的?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些什么?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第1自然段:蔚蓝色的浩瀚的大海上,许多船只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海鸥,飘着云朵。
第2自然段:早晨,海面上到处都被朝阳镶上了一层金黄色。
第3自然段:沙滩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贝壳。捕鱼的船队归来时,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第4自然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
第5自然段:小城公园里的榕树很美。
第6自然段:小城的街道多,而且用细沙铺成,十分干净。
(四)指导分段
1.第一段:1-3自然段。
第二段:4-6自然段。
(提示:课文是根据“海滨”和“小城”不同的类别分段的。)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海滨小城的?
明确:从海滨→小城,也就是从远→近的顺序观察的。
(五)学习写“海滨”部分的课文
1.自学这个部分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浩瀚:本课指海面辽阔无边。
交界:两地相连的地方。本课指远远看去海面和天空相接的地方。
水平线:本课指海平面。
镀: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一个薄层,如镀金、镀银。本课指阳光照在物体和人身上,好像镀上一层金黄色。
寂寞:孤单、冷清,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海滨小城》。
喧闹:声音很大,很热闹。
3.讲读“海滨”部分的课文
(1)从这座小城看大海是什么样的?
(2)这部分课文,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明确:景物:大海、天、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沙滩、贝壳及船上的鱼虾、蟹、海螺等。大海是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有许多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云朵。
(3)大海什么时候景色最美?美在哪里?
明确:大海在早晨的时候,景色最美。因为海面上的各种景物和人们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4)海滩有什么特点?
明确:遍地是美丽的贝壳,人们都不会理睬,贝壳只好寂莫地躺在那里;满载而归的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海滨的美?
明确:一是概述了景物的`色彩,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银光闪闪”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海滨的美;二是在写海滩特点时,先写贝壳又多又美和它的寂寞,再写渔船归来时的喧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突出了海滨景色的美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6)读这部分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写“海滨”部分,写了哪两个地方?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1.自学这部分的生字。
2.学生讨论自学情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庭院:正房前的院子。一般统指院子。
亚热带:从气候上划分的地理区域,是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与热带相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气温比温带高,植物在冬季仍能缓慢地生长。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每逢:每次遇到。
甚至:连词,有进一层的意思。
3.讲读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的特点的句子来。
明确:作者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个地方。文中“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句话概括了小城的特点。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庭院特点的句子来。
(3)作者怎样围绕着总述句来写庭院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树的种类,再写按树的香味满街,最后写凤凰树开的花像一片片红云。另外,从树的种类,也可以看出是写了南方特有的树。这样写的好处是具体地写出了庭院很美丽。
(4)有感情地读这段课文。
(5)总结学法:我们学习这段课文,先找这段课文的总述句,再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述句具体写,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6)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写“小城公园”和“小城街道”这两段课文。(“小城的公园更美”和“小城街道也美”这两句话分别写出了这两处地方的特点。其中,写小城的公园美,具体写了“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写小城的街道,具体写了街道多是用细沙铺成的,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
(7)作者写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与小城的特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特点都是围绕着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来写的。两者是先分述再总述的关系。
(8)有感情地朗读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9)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读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想想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是抓住了每个地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明确:由远及近。先写海滨的美,再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3.作者怎么抓特点写具体?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1.作者按xx的顺序,抓住海滨和小城的xx,描述了这座海滨小城xx。
2.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xx的贝壳。
海滨小城教案篇4
?海滨小城》(六年制第七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对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我与众多的教师意见不一。我认为,这句话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可是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同属一类事物,而且这句话主要写的是作者走在“沙滩”上的'感觉,因此不是比喻句。
到底哪一种说法对?敬请编辑同志指点。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依据是看具备不具备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这句中本体是“用细沙铺成的路”,喻体是“沙滩”,两者的相似点是:表面都有厚厚的细沙,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由此可见,这一句是比喻句。但它不是把“踩在细沙铺成的路上的声音”比作“踩在沙滩上的声音”,而是把“用细沙铺成的路”比作“沙滩”。因为有比喻词“好像”,所以这是比喻中的明喻。
有的老师认为“细沙铺成的路”与“沙滩”属同类事物,因此不是比喻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过分扩大了“同类事物”的外延。路就是路,沙滩就是沙滩,正如书就是书,报纸就是报纸,怎么算是同类事物呢?
退一步说,即使是同类事物,只要甲和乙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不相重合,而又有相似点,也就可以构成比喻。例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比喻句。“教师”和“园丁”虽然都是人(属同类),但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并不重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人。“教师”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园丁”指从事园艺工作的人,表明两者的内涵不同。“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性别分,有男人和女人;按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和婴儿;按职业分,有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教师、演员等等。“园丁”是从“工人”中按工种标准分出来的,而不是按“人”的职业标准分出来的,因此“教师”和“园丁”在外延上也并不重合。但“教师”和“园丁”都为了他们的工作对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有着相似点,因而就能构成比喻。这类比喻句,在小语教材中常会遇到。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威尼斯的小艇》)上面两句中的“董存瑞”与“巨人”、“小艇”与“独木船”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人和船,但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因此也应当判为比喻句。
海滨小城教案篇5
一.揭题、复习
1.这堂课,我们随作者细细地游览他的家乡,位于广东的一座——(海滨小城)。
2.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海滨小城给我们留下了初步的印象,谁能说说海滨小城是座怎样的城市?
你们同意吗?
3.书上哪儿直接告诉我们海滨小城又美丽又整洁?(指
名读)——(齐读) (板:美丽 整洁)
4.我们是按什么线路来游览呢?
(板:大海 沙滩 庭院 公园 街道)
二.学习课文
过渡:浩瀚的大海,金色的沙滩,玲珑的小城中美丽的庭院、公园、街道使我们感到小城无处不美、处处有美。?
1.下面,我们就走进这座美丽、整洁的海滨小城去尽情游览,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吧!
(cai)
1)画一幅海滨美景图。(想想你要画上些什么,画成什么样的,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
2)当当小导游,以“小城的 真美啊!”为开头给我们介绍一下庭院或者公园、街道的美景。(想想庭院、公园、街道什么美,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让你感受到美的。)
2.学生自读准备,教师巡视倾听。
3.现在,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游览的情况,大家仔细听同学发言,注意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4.下面,哪位同学代表本组同学给我们交流一下你们游览的情况。
ж画海滨美景图。
说说你要画上些什么,画成什么样的,这样画的依据是什么?(cai)
●为什么早晨的海滨美景图要给所有的景物涂上一层金黄色,你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
这样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
好美的一幅充满生机海滨晨景图,我们一起用书上的句子来描画这幅图吧!(齐读二节)
ж当导游介绍。
庭院:
●你从哪儿知道树多呢?
你从树多怎么感受到庭院美呢?
满目苍翠,真舒服!
种类不同、形态各异,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树吧!(cai)
真是美不胜收,这个句子该怎么读。(齐读一、二句。)
●你怎么知道桉树叶子很香呢?
你从叶香怎么感受到庭院美呢,置身其中,你有什么感觉?
香气宜人、沁人心脾。
浓郁的香味真让人难忘!
被香气所陶醉,怎么读好这个句子。(试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儿知道凤凰花很美呢?(指名读—齐读)
你怎么感受到凤凰花美的?
☆你们怎么从花开得“热闹”体会到庭院美呢,想想花怎样开才叫“热闹”?(cai)
花团锦簇、竟相开放,真是热闹非凡!
☆从“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怎么体会到庭院美呢,想想这是什么样的景象?(cai)
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句话。(试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小城的庭院有绿树、有红花、有浓浓的香味,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再体会一下小城的美吧!(引读四节)
小城的每一个庭院有什么特点?
有些什么树呢?
正值初夏,我们闻到了什么?
抬头看看,我们看到了什么?
公园:(cai)
真是休闲的好去处!
街道:
三.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随作者做了一次假想旅行,如果你真到了海滨小城,你最想到哪儿干什么?
海滨小城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本文介绍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意在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使小城更加美丽。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按照从海滨到小城的顺序一一抓住景物特点,结合重点词语体会海滨小城之美。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方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总—分”的构段方式之美,尝试在习作中运用此种构段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结合预学案预习课文;观察校园中最美的一处景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告别《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海滨小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海滨小城指的是哪座城市?海滨小城在哪里?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4.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自由读一读本课的生字,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3.同桌合作学习生字,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哪些生字比较难记。利用字卡互相考一考。
4.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海滨海鸥胳臂理睬装载凤凰亚热带榕树石凳每逢除了
5.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轮读。
滨鸥胳臂睬载凰亚榕凳逢除
强调:“睬、载”是平舌音,“载”在文中读四声。
6.学习多音字“臂”。
指名读:胳臂(bei)手臂(bì)
7.理解词语的意思。
(1)找一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进行交流。请小老师来解决。
(2)教师重点点拨以下词语。
海滨:海边;沿海地带。
浩瀚:水势盛大。
寂寞:孤单冷清。
喧闹:喧哗热闹。本课指人们因为高兴而大声喊叫,场面非常活跃。
热闹:本指繁盛活跃的景象。本课指鲜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每逢:每次遇到。
(3)小结: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初读课文来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识字学词中,发挥学生自主识记字词的能力,通过自己质疑、全班解疑,教师点拨等方法来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第1自然段:海滨小城美丽的大海和天空。
第2自然段:早晨,到处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第3自然段:沙滩上的贝壳与渔民捕鱼归来时的情形。
第4自然段:小城庭院里的树。
第5自然段:小城公园的美丽。
第6自然段:小城街道的美丽。
第7自然段:总结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3.梳通文章脉络。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海滨的景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城的景色?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海滨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小城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交代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4.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两部分内容。(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小组合作读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梳理全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结构。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滨灰渔遍躺载靠栽亚夏除踩洁
2.认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3.说一说哪些生字较为难写。互相交流写好生字的方法。
遍:注意“扁”的写法,不要多写一横或一竖。
躺:“身”在做偏旁时长撇不出头。
靠:第四笔横要写得最长。
洁:注意右上部是“士”。
4.教师相机进行示范,重点指导“遍”“躺”“靠”的写法。
5.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
7.朗读课文,积累抄写。
在课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书写指导,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示范,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练习积累抄写,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