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心得,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制定未来的计划与策略,心得的反思过程常常能揭示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
新课程的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学生为本”,就是指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这个理念的解读中,学生,这个元素无疑是居于核心位置,自然,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当围绕着这个核心元素来进行。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的位置是处于中心,现在这个位置应由学生来占领;对学生发展变化的关注范围也由单向发展变为多方面发展,这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反应,即由独立学习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由被动反应变为有计划的行动;而教学活动内容也由固有知识的教学变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加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以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2
近日将雷婷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师的高雅气质与童心本质》一文反复读了好几遍,收获颇丰。
在雷老师眼中,语文教学,应该是高雅而不失童真的:优美地表达,智慧地建构,巧妙地引导,缜密地预设,灵动地生成。
语文教师,应该是优雅从容的:拥有翩翩的风度,儒雅的气质,丰富的内涵,博学的底蕴,书香的气息,健康的情趣,柔善的爱心和童心。特别是这颗童心,应该是一颗“人之初,性本善”、对人对物先不下定论、先不存芥蒂、先不设防、对复杂的人性有同情的了解和宽容的赤子之心。
语文教师的高雅气质与童心本质在语文课堂中要充分融合,高雅气质中见童趣,要精于预设,巧于生成,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从文本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发现并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然后用儿童的视角解读它。
在文中,雷老师以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视角饱含深情地阐述了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具有高雅的气质?
雷老师认为:
1、语言艺术是高雅的艺术,语文教师应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榜样,语言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点:简洁、准确,语速疏缓、抑扬顿挫,语调富于情感,富于启发性。
2、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高雅的文人。语言有一个底座即文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教师要多接触优秀的'书籍,努力成为一个文化的研究者,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3、语文教师要有对人类的无限热爱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只有快乐的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幸福感。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美好的一生;播种幸福的第一要义,是让自己活在幸福之中。
第二个问题是: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具有童心的本质?
雷老师告诉我们:
1、要认识儿童,教师就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渴望,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感悟,从而正确把握儿童心态。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孩子的眼睛,有一颗孩子的童心,应该是一名“长大的儿童”,要以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把教学的成功建筑在对儿童的理解和引领上。
2、语文教师要真正地使教学关注学生,把孩子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与孩子同呼吸、共感受,一起成长。真正的阅读来自孩子的感悟和对话,来自师生的共同成长。
3、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意识,还需要有儿童文学的修养。
第三个问题是: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高雅气质和童心本质的融合?
雷老师说:
1、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能力,要把语文教学内容中反映语言文字最优美的东西用儿童化的语言呈现出来。
2、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但同时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到达“最近发展区”,语言修养和思想情感均得到发展。只有在童真的世界中融入高雅,学生才会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成为文学的爱好者、文化的继承者。
品味着这些雷老师以亲身实践为基石,用真情和智慧凝结而成的真知灼见,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知道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情怀与追求,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一条充满阳光的语文教学之路铺展在我眼前,一直延伸到远方,路的尽头不时传来一阵阵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我愿踏着这条幸福之路,去实现一个为人师者最大的价值。
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3
今年暑假期间,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4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是人类从古至今、直至未来,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真实体现,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奋斗不息的顽强意志,去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
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5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
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学生来信近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2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
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
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6
今年暑假,我在家里陆陆续续读了19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古代经典作品及相关阐述的书籍、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怡情消遣的书籍。
阅读古代经典作品书籍,不仅可以让我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而且让我体会它们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治学治国的意义和价值。而专家和学者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精妙解读或阐述,无不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人生阅历,也为我去解读经典作品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不仅可以让我感受到前辈、名师对语文教育的无限热情、责任和自信,对学生真诚、无私、伟大的爱,也可以让我领略到他们因为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道德学养和社会阅历而对教育能够作出自己独特、理性的判断,对文本作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解读,对课堂教学的驾轻就熟,而且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及努力进取的方向。而阅读怡情消遣的书籍,则可以让我放松神经,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
朱熹老先生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作品,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社会,常读常新,可以让我感受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
南怀瑾先生的《孟子旁通》一书对《孟子》的解读很精彩。作为国内外深有影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自信洒脱,面对年轻人,采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引经据典,触类旁通,解读孟子的为人、为学、政治主张以及给予现代人读书、做人、做事的启发。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能够让我看到近代史上一位哲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对中国人的精神的辨证认识和分析。他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通晓的事理、流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在书中一览无遗。
骆玉明教授的《精读》一书在融通《世说新语》全书和广泛采纳前贤见解的基础上,通过13个专题考察魏晋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思想演进、文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情况。让我印象深刻和佩服的是,本书结构严谨完整,骆老师对文本解读非常细致深入,尤其是对人物风流的阐述很详尽深刻,独具特色。而《老庄随谈》一书,骆老师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和人生,文字十分简练、流畅,可读性很强。
刘强先生的《一种风流吾最爱——今读?人物篇》一书对人物的描述很生动,对人物的评价很精准,文字的表达很流畅幽默,可读性也很强。
黄玉峰老师的《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一书是对“大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我能够感受到他的“大爱”、“大智”、“大气”。我被他的“大语文”教学观以及执著进取、勤于笔耕、独立思考、真诚待学生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
陈日亮老师的《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一书让我最欣赏和佩服的是他的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的“三以”读法以及对文本深入、仔细、严谨的挖掘和充满个性的解读。
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7
有人说,读书,就是生活,是不能没有呼吸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不可缺失的存在方式。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书自始至终陪伴着我们。书,给了我们知识,让我们明理,懂得生活的意义。空闲时间,坐在阳台上,或在静谧的夜晚,翻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静的品读,让烦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学习工作后的疲劳和生活中的琐事从大脑中消失。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让我们在生活中充满自信,让我们拥有一份愉悦的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书告诉我们: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笑,全世界都在笑;你哭,只有自己痛苦。所以,要振作精神,永远微笑着面对生活。在工作中,难免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问题,工作压力大,负担重,而辛勤的付出有时候又得不到同等的回报,因此,我们会灰心,觉得没有成就感,没有幸福感。但每当这时,我们总能从书籍中汲取令精神振奋的力量。就像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感。幸福意味着什么? 幸福意味着内心的充实、闲适。读到这些,我在想,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我们的生活其实很充实,不无聊、不空虚;而幸福,就是要接受现实,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境由心生的作用。幸福的获得取决于我们的心态,生命的苦乐全在于我们自己,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因此,如果因为暂时的失败,或者那一点点得失,而抱怨,而灰心,那将永远体会不到幸福。我们从事的是一份简单的职业,天天相处的是学生,用心去发现,其实我们活的很幸福,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生活而影响工作,当学生看到我们咳嗽了,他们会说老师歇一歇吧,这时候我们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得到了学生的关心;个别学生的月考成绩有了一点点的提高,笑着对我说:谢谢老师的帮助,这时候,我觉得应该是幸福的,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当学生打电话说心情不好,我们给予安慰与帮助后,他们说谢谢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与爱。
读书,让我们感受到幸福,也让我们不断进步。尤其是教师,闲暇时间,多读书对我们的学识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校姚志忠老师的《教师要想明白再教》一书,让我懂得教师要想让学生学的明白,教师应该自己先明白,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明白。而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简单,有时候上课前,尽管精心准备,用心设计教学环节,但在课堂上却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比如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等。而这,也许就是读书少的缘故,缺乏了理论的指导。正如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们都知道,教师,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所以只有读书,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陶冶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徜徉于学海,攀登于书山。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不至于仅限于教科书上的那点基础知识,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所突破。
读书,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过的更充实!更幸福!工作之余,抽点时间,找本好书,置身其中,好好享受吧!
2024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8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