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成长读后感7篇

时间:2025-10-23 作者:tddiction

通过反复书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记忆,为了提高表达能力,反复修改读后感是非常有益的,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与成长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7篇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篇1

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精神的粮食,书,又是在我成长路上的好伙伴。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只有三四岁,那时妈妈每天都给我讲故事,带我走进书的王国,并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书”的种子。

我喜欢读书,或许你会满不在乎地说:“书有什么好的!不会说话,不会动,还没有我的玩具有意思!”但我不那么认为——书在我眼里是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即便是一个字、一句话,也许都是文章的关键。

最让我兴奋的是周末晚上逛街的时候,爸爸妈妈通常都会去华润苏果,然后让我在卖书的地方自己阅读。就在那一本一本地读,怎么?你好意思赶我走吗?于是,常常等爸爸妈妈超市都转了几圈,我也依旧读得不亦乐乎、意犹未尽。

为此,妈妈总笑我是小书痴,一读书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小伙伴也常常开玩笑地说我是“书呆子”。不过,我倒不在乎,甚至觉得这是对我的夸奖呢!

书的世界总是这么奇妙而令人向往,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总是少不了它,它也许不如玩具那样有趣,也许不如零食那样美味,但它能使我们增长见识、领略道理。这,就是我的好朋友——书。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篇2

在我的生活中,书是很常见的一件物品,我也很爱读书。因此,我认为,将书比作我的伴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我从上学前班的时候开始读书,但是当时我读的都是绘本、漫画这些仅能向我提供娱乐,与本质并无多大意义的一些书籍。当我上了小学,我便开始更多地读文字多的书,渐渐领略作者的心意。

之后,到了十岁,妈妈为我购得了“四大名著”,因为当时我的思想已经较为深入,适合读这类书。我先是读了《三国演义》,接着是《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我开始时读的一知半解,后面竟然越读越懂,越读越深入!有时,我甚至可以一连读几个小时的书而毫无疲惫感,这是因为我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沉浸其中了。

我读书时,常会发现一些古诗词句,往往这些古诗词句也是比较重要的,它可能表达的是作者的想法,因此古诗词句也成为了我日常积累的项目之一。

当我漫步在开满花朵的丛中时,我会脱口而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当我行走在有许多柳树的湖边时,我会说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夏日,当我嬉戏在美丽的荷塘边时,我会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讲到这里,我明白了读书可以活学活用,书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可以应用于写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让自己更有才华,更有学问!

这时,我又想起了我有关读书的一件故事。记得在我学习自行车时,我很不熟练,一会儿就摔了个狗啃泥,一会儿又翻了个四脚朝天。于是,我渐渐想要放弃了。可在这时,我想起了《驭风少年》的主人公威廉·坎宽巴,他生活的马拉维是很贫穷的一个小国,可是他又能如此坚强地生存下来,还为村里制了风力发电机,说明他很勇敢,有决心做好事。

我自言自语:“既然他都能在困境中成长,那我为何不能呢?我觉得一定能成功的!课文《我们的错误》中也提过‘跌倒爬起来重新上路’!”于是,我勇敢地爬了起来,果不其然,再经几番努力,我成功了!其实,这也说明多读书,人也能变得更勇敢,更坚强,这些都是书中告诉我们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最后,我真想感叹:书是不吱声的老师,他教会了我们做人处事之道,让我们开阔眼界,更有才华,更有学问……正如冰心奶奶所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篇3

一本你喜爱的书,是你的良师益友,也是你想去就去的知识领地。我爱书胜过一切,从小书这位“朋友”就跟我如胶似漆。

我三四岁时看的都是常见东西的图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每次吃完饭后,妈妈便教我认字、写字,然后又拿起图片来给我看。睡觉时妈妈就给我讲经典的小故事,直到我睡着。

上学了,我捧着刚买来的《格林童话》,左手翻书,右手查字典。有一次我看到一则故事,就学故事中的人不说话,爸爸妈妈可急死了!后来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之后捧腹大笑。

到了中年级我便告别了童话故事,开始看中国四大名著,就差《红楼梦》没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我都读了好几遍。这时我也真正理解了莎士比亚先生说的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已经五年级了,对文学类的书籍也有了印象。《心灵鸡汤》买回来之前,一听这书名我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我猜测应该是关于心理学的书,看完了之后还真给我猜对了。后来我又读了一遍,两遍下来我还真不怎么发脾气了,又积累了不少词语。

读书的感觉是美好的,读书是令人愉快的。书这位朋友将伴我一生,我要和它多多亲近,再看更多更多的书!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篇4

?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一文,是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陶继新先生为姜堰市教育局赴山东教育科研考察团作的专题报告,多年前从网上看到,存于电脑硬盘中,为准备参加“读书”节目,而重新“发现”,细读之,感触颇多,暂先写几句于下。

该文以读书成为生命成长的必需(授业解惑、完善人格、生也有涯)、“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鱼龙混杂、一以当十、与狼共舞)、诵读经典方能“不窥牖,见天道”(中国经典诵读结合、外国经典阅读为主)、疏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思考与读书同行、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奇才问世的教育启示、终生幸福的文化之旅等方面介绍自己和他人的读书收获及经验。

强调了多读与背诵的重要性,给人很大的启发。

观照自己的读书,确实缺少了丰厚的积累,在背诵上也似乎缺些“天分”,不是我的强项,还真不知道自己在读书方面有无“天分”。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比玩游戏、聊空天要好多,至少不会引起人事纠纷,就当娱乐吧。

多读几遍,应该会有所收获吧!

周国平:“一开始就要读好书,要读一流的书,二流三流的书不要读,这样就可以识别了。”

钱钟书说:“没读过书的人,因为不识字,所以被别人欺骗;读了书的人,因为认识字,所以被印刷品欺骗。”又说:“世界上没有读书的人,只有读自己的人。”

诚如是,读书要有选择,要把自己放入书中,浸入书中。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篇5

说起读书,自己也很惭愧,因为读的书不多。对于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自己也多半是为了完成最后的读书笔记,所以才不得不读书的,虽然自己也知道读书的好处,而且也知道自己也确实需要读点书,但总是静不下心来读一本书。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淘继新写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感触颇深。陶继新,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近几年来陶继新先生总在大声疾呼“走进经典,与大师同行”,《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就是他在全国很多城市作的关于读书的报告,前一段时间也就是暑假里,曾在利津讲过,没能参加实为遗憾。没成想在网上搜到了,我如获至宝。报告中,他从《论语》中内含的教育原理开始,分十个专题论述了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报告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论述了读书是我们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是授业、解惑的基石,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也是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具体表现。“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通过读书,可以拉长生命,学会取舍有道,学会在这充满憧憬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个读书者的故事引人入胜: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游刃有余的刘振东,养学深厚的于漪……他人高尚的操守与道德修养,近乎完美的人格,以及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而形成的渊博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忧国忧民的大家风范,让人折服,令人崇敬,成为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以前,我曾经认为,凭自己掌握的这点知识,教个小学应该没问题,可是现在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人物远虑,必有近忧。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不断进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经师向人师转变”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加强学习是做科研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以前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得备一桶水,现在的教师应该具备源头活水,作为当今教师,还应掌握教育规律,熟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这都需要加强学习。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积累经验的习惯。尤其现在,教师必须读书,这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必须读书,读书就存在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我们平时读书盲目性太强,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另外读书的面太窄,认为只有与我们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的书才对我们有用,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做到有选择的去读,选择那些能唤起我们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能够让我们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有价值的书去读,而且读的视野要宽一点,专业书籍要读,中国古典名著、世界名著、一些好的诗歌散文也要读。陆游说得好:“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智慧的表达。有些真正有价值的书我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精心研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一样。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读书,让我们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读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读书,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读书,让我们扩大智慧和见识;在读书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全面提升教师品味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知识面在不断拓宽,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句话叫“因睿智而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或常识,不是聪明或经验,智慧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般普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交谈的智慧来自长期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体验与感悟,并善于积累而成。当我们教育无力时,不要更多地抱怨学生不开窍,而是因为我们用“旧钥匙”开“新锁”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一生的幸福。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篇6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本书是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坚持23年创办中国式巴学园(窗边的小豆豆的学园),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与畅销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一起建构了“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

实际上,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了解了关键期,你就了解了你的孩子,了解了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发展模式,也就知道该怎样才能更恰当地帮助孩子。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的确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及思维方式,非常超出我的想象。把简单的幼儿教育剖析得那么透彻,把每种家长看待孩子的态度也进行了分门别类,让我们深刻体会和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孩子?什么样的观点是正确的,一定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更是一个如何看待生命的话题。这是一本有知识沉淀的书,我觉得是李跃儿用心写就的书,真的,要好好读一读。

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书中有太多的`精彩,例如:“人类的进化为儿童设计好了程序,6岁之前的儿童和这程序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电脑和电脑程序之间的关系。电脑虽然在干事情,但是它能做的是程序中让它做的事情。儿童也是这样,从0岁到6岁,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他们能做使他们平衡地良好地发展自己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事情。”

“只要成人不破坏他们这个程序,并能很好地帮助他们,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能按照人类基因设计的这个程序完成自己的计划,获得对人类基本生活范畴的探索和研究,获得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智慧模式,为6岁后学习人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浅显道理的说明,从中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儿童6岁之前的关键期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和家长的有效合理帮助是多么的重要。下面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

我们的父母是延续他们的父母的养育方式,这样代代相传,父母们会把自己对生活的焦虑和担心不断地加入到教育的方式之中,因此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把握很少有人知晓,也没有人来推广。所以面对当前的教育,我们需要做得很多很多。即使有了这种意识,有了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实施起来仍然很困难。

例如,书中的亚亚别的奶奶都叫,就不叫门老太太奶奶的事情。说明的是孩子不叫,总有原因。门老太太说话很刻薄,当着大人的面说说亚亚天天不住声,玩玩具声音大等等,有意无意的。总以为孩子不懂,其实孩子不会表达的时候已经开始理解很多事物了。可见亚亚对她的反感就是从小开始的。

二、构建探索环境

对于玩具之类的物品,作为家长不要给他太多,这会让他不知道选择哪个更好,使他不能持久地对一个物品进行观察和探索。一般情况下,最多给三个物品供他选择,而且三个物品一定要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功能),如果孩子喜欢其中一个,那每天给孩子的物品中都要有这个。当孩子不喜欢时,换掉物品中的两个,不要把三个物品都换成新的,一定要留下一个作为与旧感觉的关联。

三、安全的意义

该藏的物品一定要藏起来。确实不能给孩子玩得东西,比如贵重的物品或者药品等,就不要让他看到和注意到,否则你的制止会刺激孩子非常注意哪个不让他动的东西,而且非常固执地想要拿到它。如果在他拿的时候,就增加了被大人斥责的机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从而变得萎靡和自卑。

四、行为的引导

家长亲自带孩子一起去做,比讲一堆道理更有作用。为此,成人要为孩子准备适合成长的环境与工作材料。要为孩子展示怎么样使用这些工作材料,让孩子自然模仿。要避免成人不断教孩子怎么做,不断地干涉孩子。这是因为,作为孩子的他不懂得那么多的道理,而且成人讲话是的语气和表情大多数会吓坏孩子,孩子以后不再去做并不是听懂了你的道理,而是被你的表情给吓坏了。其实,这样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让他变得胆小和自卑,放弃了探索。

五、表扬的艺术

成人在孩子“工作”时不断地去夸奖孩子,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当孩子只是在感受自己的“工作”,成人的鼓掌表扬会把孩子从工作中唤醒,让孩子误以为他做事情必须在别人的夸奖下才可以做,如果没有别人的夸奖,“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这也是我们家长很容易犯的错误,我们一定要记得,表扬是必要的,但是不是时时刻刻需要的。表扬不能空洞,要有具体事例的赞美,要给孩子独立完成的空间。

六、关键期的帮助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关键是如何利用教机。教机来自孩子,来自孩子当下的行为,我们要利用当下的条件和当下的行为去对孩子进行帮助。如果成人懂得孩子这个关键期要探索什么,就会通过她的行为和她对物品的利用知道她在探索什么,就知道怎么去帮助她。书中对孩子手、腿等关键期的帮助阐述的非常明白易懂、有着非常好的实际意义。

读书与成长读后感篇7

作为“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之一的《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早就想一睹为快。因为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这些词汇虽然早已烂熟于心,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并不知道孩子在哪个年龄会出现哪个关键期,孩子的关键期来了该如何应对,更不知道如何为孩子创造“有准备的环境”。

这本《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刚好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惑。

该书将孩子每个阶段会出现的关键期按顺序罗列出来,并给出了应对该关键期的策略,帮助父母和老师从本质上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是李跃儿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

0-1岁是安全感及秩序建构的关键期,应该给孩子创造安全的、有序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探索;0-2岁是感觉器官的`关键期,准备干净、适宜的物品让孩子尽情触摸、感知、吮吸、啃咬;2-3岁是探索食物与人的关系的关键期,孩子会执拗的坚持自己,无须纠正,认可孩子的情绪就好......

给我启发最深的是4-5岁,探索他人心智期。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撒谎、偷窃都是不好的行为,甚至是“触犯原则和底线”的恶行,需要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李跃儿老师说,对于4-5岁的撒谎、偷窃,只是为了探索别人的心智,根本无需严防死守,相反的,还应该给孩子时间去练习,不必急于教育。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4岁左右),发现自己想的别人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智慧不让别人知道。这一发现使孩子特别痴迷和兴奋,为了享受人类的这种智慧,孩子开始在这一问题上试验自己的能力。一旦发现4-5岁的孩子有了撒谎和偷窃行为,家长和教师不必急于批评、拆穿孩子,更不能粗暴的给孩子贴上“坏孩子”、“小偷”的负面标签。因为你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我们应该做的是假装被骗、假装没看见,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任由孩子继续去探索别人的心智,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1-2个月。之后再用故事、讲道理等方式让孩子明白撒谎和偷窃是不好的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再撒谎和偷窃。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当我发现孩子的撒谎和偷窃行为时,我不再向以前一样急于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平静的观察孩子、跟孩子沟通,问问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观察,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过了关键期之后,孩子的兴趣就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品读人类经典,分享文化记忆。前人的经验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他人和自己,更清晰的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更好的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阅读李跃儿老师的“教育感悟丛书”让我全面系统的了解的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成为了更好的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