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时,要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不能空洞地谈论作品内容,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激发创作灵感,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鲁迅读后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鲁迅读后感篇1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鲁迅而已。
他看透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哀,于是他写下了《祝福》——一部叫人难以呼吸而领会的悲剧。
文章中的每个人都是悲哀的,而祥林嫂仅是那最不幸的一个。从祥林死去的那一刻,她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在那个女性只能依附于夫权而生活的'时代,她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丈夫便失去了人生自由和尊严。成了累赘的她自然是要被卖掉,她开始尽力守着这夫权,却再三因夫权所伤。哪怕逃至鲁家做帮佣,她也没逃过被婆婆抢回改嫁的命数。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而鲁迅更加狠心,给了她从未停止斗争却只有更加绝望的结局。她逃了,她也撞了,撞得头破血流,始终没能撞破被族权束缚的枷锁。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祥林嫂仅仅是为了逃避被改嫁的命运,就换来了再度丧夫丧子的苦。此时的她因封建政权受尽冷嘲,可鲁先生叫她死后也尽受神权压迫。她吃尽两年苦头求来门槛,也求不来对福礼的触碰。她再也抗争不动了,只能在一片唾骂中死去了。
祥林嫂的悲剧更是当时所有女性受四权压迫的悲剧。无论柳妈还是鲁四婶,谁都只能以夫家的姓氏相称,作为夫权的依附品,谁都无法摆脱悲哀的命运。只是她们——津津有味戏弄着祥林嫂悲剧的她们,有着更可悲的人性。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些同样深受压迫的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改换鄙薄的神气,寻来要她反复撕开自己痛苦的伤疤。托马斯·霍布斯说:“幽默来源于人们突然察觉到自身优越感。”怯懦的她们忘记了抗争,选择将他人的痛苦审美化。借祥林嫂更为悲惨的故事,使自身的痛苦暂时排遣、遗忘,这种扭曲的崇高感却满足了她们的自我崇高性。而本身更为优越的男性们只“没趣的走了开去”;唯一有内疚感的“我”也是懦弱的离开了。这时,祥林嫂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映射出封建女性的集体悲剧,更全面托出了一味漠视亦或只择逃避的社会性悲剧。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笼罩在华林的悲凉之雾,鲁先生领会了,所以他呐喊,他批判。他深知如死水般的中国社会不该如此悲哀,他深知只有“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才能欣欣向荣。”
读鲁迅读后感篇2
深深的草丛里蛰伏的蟋蟀,黑乎乎的小手中攥着的覆盆子,白茫茫的雪地上简陋的捕鸟筛子。坐在三味书屋里的他,跟着先生一起摇头晃脑,心绪却早已飞到了儿时玩耍的小园子里了。
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园子,便是百草园了。而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鲁迅。这篇我最喜欢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收录于鲁迅的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将《朝花夕拾》当作一把锋利的剑,奋力地划向了腐朽的旧社会,表达了他对旧社会,旧中国的批判与不满。
生气盎然的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天堂,有着“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灵动,有着“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生机,有着“清泉石上流”的静谧。而当鲁迅去读书的私塾——三味书屋中,却没有了这种欢乐,只剩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枯燥与乏味了。百草园好比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而三味书屋就像框框条条的栏杆,禁锢着我们的思想。鲁迅先生运用了这二者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他对古老封建教育的不满。
相比之下,我们不需要被那框框条条的规矩限制着,而是拥有更为广泛和自由并更优越的学习条件。但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并不是说完全摒弃规规矩矩的教育思想,我们也要有基本的学习规范,也要学习基本的经典文化。在今天,现代的教育丰富多彩,既有书本上丰富多彩的知识,又有生活中精彩纷呈的实践:有悦耳动听的音乐,有妙趣横生的科学,变幻莫测的数学,还有耐人寻味的历史……如此美好的学习时光,我们岂能不好好珍惜?
所以,作为21世纪的少年,我们不能只“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不仅要进行知识的获取,更要有各种能力的培养。自从高考的改革,考试不再是语数英的天下,更是各种兴趣能力的培养。“文理不分家”的改动更是突出了对各种科目共同进步的关注,强调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鲁迅先生的梦想,在今天基本上是得以实现了。所以我们要和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结合,快乐的学习,广泛的学习,做一个符合国家现代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少年!
读鲁迅读后感篇3
读过《朝花夕拾》后,心绪如海浪一波接一波,久久不能平静。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生动形象地记叙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友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社会腐朽制度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作者通过《琐记》细致地忆述了为了寻找“另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长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和对学习的渴望。
读《朝花夕拾》我总能心临其境,仿佛和鲁迅先生一起感受酸甜苦辣的回忆。从鲁迅先生的求学生涯写照中,可以深切体会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封建的憎恨和对学习的渴望。
鲁迅先生用了生动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使我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体会到作者渴望学习,探究真理的强烈欲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字,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梁启超先生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少年的重任,我们应当立志于学习,最终“破土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可谓“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我们应以努力学习为翅膀,把中国之复兴责任置于肩上,在知识的领域飞翔,用自己的一点星火,点燃国家的希望。
读鲁迅读后感篇4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得。第一次读他的文章,确是课本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一篇。在这以后,我和鲁迅的距离一下拉近了很多。朴实的文笔中透露出细腻的情感,仿佛在与亲人交谈一样。
在这个寒假里,我细细品读了这本《朝花夕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阿长与》令我印象最深。它所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
?五猖会》在童年的鲁迅心中是一个节日。前面写的是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的`急切,中间父亲突然出现,强迫“我”背诵《鉴略》。鲁迅的心理,从兴奋,到扫兴、忐忑到无奈和痛苦都生动的体现了出来。表达了鲁迅童年时对五猖会的向往,也同时点名了封建教育的强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这一点是我初读《五猖会》时没有发觉到的。
?朝花夕拾》,在这本书中,无处没有鲁迅细致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无处没有鲁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每一次阅读,总能悟出不同的道理。
读鲁迅读后感篇5
这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本书,我对书中伯父帮忙黄包车夫这件事很有感触。这件事的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她的爸爸妈妈去伯父家。在伯父门口发现了一个受了伤的黄包车夫。她的爸爸问了他,明白了它受伤的原因。爸爸跑到伯父家,把他的伤口给包好。伯父又给他一些钱,叫他在家里养伤。我很敬佩鲁迅。
在生活中,我就经历过一次与书中一样的事情:一次,一个男孩独自玩着,突然踩到一块香蕉皮,滑到了。他大哭起来。在旁边的'人,只是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帮忙他,扶着他起来。有的人不帮忙他,还幸灾乐祸,指着他哈哈大笑,还说他的狼狈样。之后,我看见了,就过去扶他起来,带着他玩,我们玩得十分开心。
后一天,我遇到了困难,有一题不会做。他就来告诉我这题的答案。他上四年级了,和我一样。之后,我们是好朋友,遇到困难互相帮忙。
以后,别人摔倒了,我不会嘲笑别人,而是帮忙他,你帮忙别人,别人就会帮忙你,互帮互助。只要他遇到困难,我就会帮忙他,让他成为我的好朋友。
在此,我期望每一个人都能热心地帮忙比人。这样,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完美,也会使自己更加快乐。我明白一个道理:你只有帮忙别人,别人才会帮忙你。我会帮忙比人,让世界变得更加完美。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快乐。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自信。
读鲁迅读后感篇6
初中时,第一次是阅读《伤逝》,虽然没有完全理解先生的思想,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冲破家庭和周边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涓生伤悲)一“逝”(子君死亡)的结局确实深深的烙印在我那时还算幼稚的心灵里。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梦想是能够到城市工作,那时对于爱情肯定没有任何清晰的念头,有的仅是一个模糊的,似乎很远,似乎很近的概念吧,但确乎很担心自己的未来会重复涓生的路。现在细细想来,年轻的心,受这部作品的影响真的很深,大学时遇到心仪的女孩,也不敢表达,虽然有担心被拒绝的懦弱,更多的还是生存没有着落前,不应该也没有资格谈去谈爱情。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大凡上过初中的中国人应该都耳濡目详:“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诗句浅显,但揭示了两个现象。
一是在爱情面前,生命不是最重要的,虽然爱情是说不清道不白的感觉,生命是那样的鲜活;
二是在自由面前,爱情也是渺小的,很多人为了爱情,牺牲了很多可贵的东西,包括源自父母的最为深厚的亲情,但为了更多的自由,或新的爱情,原有的爱情已是枷锁,也要被列入抛弃之列。
鲁迅先生以很“短”的中篇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以优美凝炼的语言、富有诗的情韵将更多的真相告诉了数以亿计的后来者。爱情伟大,也仅在一时,或更多的在失去以后,生活本身才是烈火后的真金。套用先生的一句话演义为,“爱情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只有生存本身得到了保障,爱情在双方的细心呵护下,才会存在,也才可能长久到一起慢慢变老后能偶尔回忆。
鲁迅先生是一个斗士,敢于向封建、落后势力与思想开炮,但对于当时的女性解放运动,先生的观点其实是有所保留的。那时,很多知识青年提倡向娜拉(易卜生《傀儡家庭》女主)学习,勇敢的走出没有自我的传统家庭,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寻找所谓的“自由”,但先生以《娜拉走后怎样》(似乎是先生杂文集《坟》中的一篇文章)质疑,大意是说走出家庭的女性,如果口袋里没有用不完的钱,只有两条路可走:堕落或回家。大多女性好像不会回家(可能想回,但回不去),最终得到的是更多的屈辱,那时很多追求自由的女性,其实是幼稚思潮的牺牲品。
这里举几个选择不同、命运不同的例子,都是那个时代杰出女性,到现在也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张爱玲、萧红、林徽因和冰心。
张爱玲和萧红,尽管具有谋生的文学天赋,这在追求自由的女性当中,已是了不得的本事,但依然命运多舛,颠沛流离,谈不上过得幸福。当然,因为不幸的人生,留下了具有独特思想的文字,而且可能在很长的岁月里不朽。
林徽因,也是以才气闻名遐迩,但面对各种思潮,甚至徐志摩这样的风流才子,依然保持了传统的一份宁静,得到了终身的幸福。
林徽因在十六岁时,意识到如果和已有妻子的徐志摩“玩暧昧”,结果会是飞蛾扑火,毅然决然的以一封不是情书胜是情书的信告别了那段感情,选择了梁氏家族的学者梁思成。
冰心,我没有研究她是否遇到过浪漫的青年才俊,但读了她太多的充满满足和爱的文字,我可以想象作为父辈确定的这门亲事,她对在海军服役的丈夫是以一个传统女性的爱来对待的,她活的最为滋润,我甚至想,她该是那个时代得到幸福最多的女人吧!
近三十年,我们历经的思潮风起云涌。我也从各种渠道,看到很多青年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如夏天的闪电,去的比来的更快,虽也时时为之可惜,但也只能在心里感叹一下罢了。
路,只有自己走,别人是难以帮上什么忙的。但,再次听了先生的《伤逝》,便忍不住想,如果后来的青年都能读一读,或许很多人便不会那么义无反顾的去做那个幼稚的梦,去走注定没有幸福终点的路吧!
读鲁迅读后感篇7
也不能说:鲁迅是伟大的,然而谈者太众,以至失了新鲜感;又不能说:我这篇是不同的,我是想要说些不一样的。所以,确乎是个困难的话题。然而,一本《呐喊》,薄而沉重,中国的学生们,无论如何算是读了大半的,年来岁去,谁人读起开篇自序里的字句能不唏嘘自叹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声叹息,连吐落的第一口气里都有着疲惫的痕迹,于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有时候唯有鲁迅。一个民族文化的着落点,有失便就有重构,倘若说旧文化隳于五四,则新文化的构建,有一大部分乃可以说是从《呐喊》而起,这之间,有着总体与个人差异的说法,所公认的,是鲁迅作为旗手,举的标志物明白而辉煌。
在自序中,鲁迅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这是作者最初的困惑和最审慎的态度,得来的回答不够令人满意,却现实功利且无可奈何。
一个问题浮现:究竟是谁人的呐喊声?——关于呐喊者,关于呐喊本身。困惑首先在于鲁迅的身份定位:知识分子否?还是作家?抑或学界同声呼唤的启蒙者?最切实际、最大的可能是三者兼具。我们意愿读懂《呐喊》,向往理解作者,因而这是困境,也是高潮。
竹内好眼中的鲁迅,是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说“作为启蒙者的鲁迅和近似于儿童的、相信纯粹的文学的鲁迅这种二律背反同时存在的矛盾同一”,恐怕也是由于看出了鲁迅形象注定无法单一的历史文化定位。
郜元宝有言,“在现代中国,纯粹观念形态的思想很难生根,能在现代中国生根的思想必须像鲁迅的文学那样,带有个体生命的气息,就是说,必须具有文学的形态。文学之外无思想”——能不能这样说呢?正是由于鲁迅身上既承传了古士大夫们的风骚之骨,又显露出新的社会阶层敏锐的洞察和感悟力,且兼具之前所未有的时代启蒙者的特殊方法论意义,其难得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决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首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建国前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归类于资产阶级,然而作家不是,甚而有众多作家誓言与知识分子的固有身份定位决裂,如沈从文所宣称的那样。我们会发现,一旦历史政治形势与时代命运非正常的密切起来,此一现象便绝不单一。这种令人尴尬的情形似乎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作家层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剥离,纵然作为时代丰富性的'标志之一,但却造就了同时代文学最大的暗伤:斗争无所不在,且都局限于当下和表层,无法深化作品主题,亦不能超脱自身于时代之外。
就知识分子、作家以及启蒙者三个身份所涉及的范围来说,知识分子最具私人性;作家由于其作品的公众性,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大众和普世原则;而启蒙者这一身份,则反映出整个时代乃至超越时代的需要和宽泛,正如t.s.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指出的,任何一个诗人或作家必然与其整个民族的历史发生某种联系,他们一面创出新的历史份额,一面将自己添加进历史,成为整体的一环——这是作为诗人或作家的必然和超然。
作为启蒙者的作家或者说知识分子,他本身可能并不能非常清楚的反映出这一点,但他的身上定然有着集结整个时代最典型、最清晰且最能与历史相协调的样貌特质。而之于近现代的中国无可置辩的是,能够超越时代,将进步的作家身份与知识分子的传统近乎完美的结合,并创造性的赋予其难能的启蒙者角色定位的,现代作家中,只有鲁迅一人。
读鲁迅读后感篇8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录了先生童年、青春的经历等。朝花乃往事之花,轻拾片片,曾经深爱的人和物都未曾在思想中泯灭;时间之水漫浸渐渍,往事这花寂寞开在灵魂深处。《朝花夕拾》是寂寞人语,是至爱者语,是悲怆者言,是斗士之言。
简练有力,任性而谈,此乃鲁迅文笔风范。许多年后,先生或在居所或身处他乡,夜深人静时,忆得这些纷扬旧事,伴他的大概是一支烟、一种思想的心境,深入骨髓、淡化无痕。因于鲁迅先生而言,浇愁式的啜酒与闲适状的品茗不宜写出《朝花夕拾》里那些或深沉慈爱或悲怆怨愤的文字,特别是当他写到自己童年所受的教育时。
于我个人感受而言,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的表达是最直言不讳的,《五猖会》次之。《二十四孝图》中不仅对提倡复古阅读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更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残酷和虚伪。为儿童发声,说明了儿童读物选择的问题之严重,“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等词句更是给予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支撑点,从多角度予以辛辣的嘲讽。《五猖会》则描摹了自己的心理活动,极度想去观看大会之盛况却被父亲要求去背诵《鉴略》。事后忆起,两均未得。从多个方面的论述表现了刻板教育模式的庸愚,表达了作者对兴趣教育的支持与培养天性的赞同。
从鲁迅先生的笔锋之下,便不难看出封建制度下的教育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它泯灭了大众的天性,更令骨子里的那种如虎似的应有的倔强和傲骨消逝殆尽。虎与豹没有了,剩下的只是粗卑的狗和平庸的羊。此类人长大以后,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即使做了一些英雄的业绩,也是绝对没有英雄的精神的,因为羊群只会顾及自己的小利,无力纵观大局,而狗则是由粗野的狼退化而来,到头来也仅是走狗一只。
封建已灭,问题仍存。时至今日,提及教育,部分孩童依然无法以快乐状态愉度学习生活,这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现当代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望和迫切需求,亦是不可逆的。这也是时代的共性漏洞,若先生仍在世,怕也是平添一声轻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