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写出触动人心的作文,真实的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基础,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包容和理解的态度,85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老家的秋作文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老家的秋作文篇1
正月初一,我们回到了老家。在这几天里发生了许多的趣事,是在家里永远也感受不到的,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一天到老家时,正好我的堂哥和堂姐他们要去地里摘蔬菜。我出于好奇也跟着一块去了。走田间小道,对于在城里生活的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一步步地挪着脚步,生怕一不小心摔跟头,好在有堂姐的帮助,我才顺利地到达了菜地。地里有的菜我不认识,堂姐指着一棵说:“这是青菜,我们先弄这个。”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摘,不管三七十二一的就干脆连根拔起,由于用力过猛,差点摔个人仰马翻,还是堂哥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我,人虽没摔倒,但脚和身上都弄不少泥,一只粘满泥的脚,还踩中了堂哥的脚,这逗得一旁的两个堂姐姐捧腹大笑。摘菜虽然让我出了一点丑,但收获满满的,不仅仅是摘菜,还有浓浓亲情。
老家已经用上天然气很多年了,但柴灶还一直保留着,我对这个十分感兴趣,就对妈妈说:“我想烧火”。“可以,你给我们烤两个红薯吧!”妈妈一口答应了。堂姐帮我把火引燃后,我往灶里加了一些柴,就直接把红薯放了进去,妈妈见了说:“你这是烤红薯,还是烧红薯,烤红薯需先烧一些柴,然后再把红薯埋在柴火里。”“知道了”我一边答道,一边把红薯从灶里弄出来,再加了一些柴进去。烧了一会,我觉得差不多了,就把红薯放了进去,坐在灶旁看着。“不用看着,出来玩一会儿”妈妈叫道。我这一出来,可把大家伙逗乐了,我的脸和手全是黑的。妈妈还送了我一个外号“烧火丫头——杨排风”。
这就是我在老家发生的趣事,是在城市里体会不到的。
老家的秋作文篇2
老家——潮州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五就开始了!从这天到除夕,人们要把家里大扫除一遍,以表示“除旧迎新”。还要到街上买过年用的各种东西,比如吃的、玩的、穿的,过年时换上新的东西,显出“万象更新”的样子。
除夕夜,在外的儿女除非有不得已的事情,都必须回家吃团圆饭。全家人一起吃着饭,边吃还边说着这一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饭后,大人们在家中闲谈,看电视、喝老家特有的功夫茶。小孩子们就跑到门外,“啪啪”地放着鞭炮。看着那闪烁的火花,孩子们的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微笑。
一觉过后,便是大年初一。这天,家家都关门闭户,停止营业,拿着年桔(又称大桔,代表着大吉大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一天下来,不知拜访了多少户人家。
直到初六,人们才开张营业,但过年的味道仍没有淡,鞭炮爆炸的声响依然回荡在整座小镇的上空。
正月初七这天,家家吃七样菜。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吃了这七样菜,这一年来还能财运亨通。这七样菜并没有固定搭配,但一般以芹菜、葱、韭菜、春菜和芥蓝为主。不同的'菜都有不同的含义:芹菜代表“勤”;葱代表“聪”;韭菜谐音“久菜”,与春菜一样代表着“长年回春”。
再过两天,便是初九。这天,人们将庙中的神像都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上几圈,到家家户户的门前。家中的妇女把准备好的祭品供给神佛,求神佛保佑。过后,当人们要把神佛送回庙中时,有的人把神佛狠狠地往地上摔,有的将草绳子套在神佛的脖子上,拉着四处乱跑,恨不得将其五马分尸。据说,如果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烂,则来年的运气越旺。而神像只需事后修补完整就行了。
……
老家的春节,忙碌,但热闹、喜庆,还有春节带给我们的难以忘怀的欢乐。我爱老家,更爱老家的春节!
老家的秋作文篇3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周口项城市。如果把中国春节习俗比作一条丝带,在我心中河南老家的就是丝带上的一颗闪耀的翡翠……
腊八这一天,街上就已经热闹开了。集市上人山人海,卖什么的都有。许多小饭馆都会出售腊八粥。那材料丰富的腊八粥喂到嘴里甜甜的,在寒风刺骨的严冬中,一丝温暖油然而生。
接下来这几天,家家都要准备过年了。每家每户都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并且还会炸一大缸的油炸食品。主要有炸豆腐和炸猪肉。那金灿灿的颜色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增了,不过这些要等到过年时才能吃哦。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这一天更是热闹,虽然没除夕夜那么隆重,但是充满了年的味道。
通过了彩排,春节正式登台了。晚上八点会放一次鞭炮。这一天晚上一般不会有人吃饭的,河南人的习俗是到了十二点再一次放罢了喜庆的烟花爆竹。一家人再团团围坐吃团年饭,饭桌上人人敬酒祝福。多么温馨的场面啊!
新的一年到了,万象更新。大家会穿上新衣服,把新的春联贴在大门口。这几天主要就是拜年。那些炸豆腐终于派上了用场,有客人来家里拜年就从缸里拿一些直接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些爆竹纸皮是不能扫的`,据我猜测,这样是人们希望幸福长久吧!
“卖汤圆,卖汤圆,这里的汤圆是圆又圆……”正月十五元宵上市。不过汤圆可不是买的,大多都是自己做的。村口有一个“对窑”供人们磨汤圆面。所谓“对窑”就是一块大石头,中间凹下去了一个大坑。然后有一根粗木棍,顶端绑了一个比坑稍微小一些的石头。把米倒进坑里,用石头捣碎。捣汤圆面可费劲了,我砸了几次胳膊就已经累得麻木了。至于汤圆馅儿就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定。纯手工制作的汤圆感觉就是好吃!
正月十九,春节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人们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
老家的秋作文篇4
对我们学生来说,假期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说起寒假,大家肯定会想到过年。今年过年,我又回到了我的老家——吉林。
吉林的雪又大又猛,大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架势。每当过年前后,四处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就连车水马龙的马路也积满了雪。每当有汽车过时都要用尽马力,汽车咆哮着,轮胎挤碰着,平生没有走过这么野的路。
在吉林是有太阳的,又大又红;可是太阳仿佛只为人们提供了光,没有丝毫的暖意。在最冷的时候,脚下的积雪足有一米多厚,一脚踩下便深深的陷进去,好像一个黑洞,会把人吸进去一样。
在吉林,天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过年时,家里四代同堂,足足有二十多人。大家在暖和的屋里说说笑笑,看看电视,吃吃饺子,小孩们在屋外头打雪仗,大人们在屋子里打牌。多么融洽呀!
我最喜欢这里的雪,置身于雪中,我感到天地间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望无际的白雪陪伴着我。我躺在冰冷的雪里,却感觉到了温暖。在雪里,我会堆雪人、做冰雕、挖雪洞。我藏在自己制作的雪坑里,用一层新雪敷在头顶上。就好像融入了这雪中。一听到有人走来,就会猛地窜出来吓他,或悄悄移走,让人中了我的陷阱。
我喜欢这里,这里在我的光辉人生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家的秋作文篇5
今年我在老家过春节了。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外过春节的经历,由于习惯,从来没有想过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其实是很意思的,细细想来,家乡的春节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是广东梅县,因是山城,即使是严冬,到处依然是郁郁葱葱的,家乡一年四季的绿,总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家乡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场面,到处都是欢欢喜喜的人群。和那绿一样,给人阳光般的感觉。家乡人一直沿着旧习俗,都重视过节,从一月到十二月,月月有节过,每个节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过法,但,春节是过节中最重视的'。家乡的过年,是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杀鸡杀鸭,还有杀猪,把这些将要成为年货之一的东西腊好,在正月里用来招待客人。同时要做印有“福”字的米糕,蒸放了红色香料的“发”糕,意思是“发财”,还要炸“煎堆”,酿客家娘酒,酿豆腐等,一切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除此以为,还要给全家老少准备新衣服,因为过年了,全家都要换新衣服。小孩是重点,里里外外都要换新的,大人不全换,也得换件新外衣。所有的房舍、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以示新一年新的开始。
除夕的前一天,家家贴对联,挂红灯笼。从那时起灯笼一直要点到元宵才能熄灭,意为驱邪消灾。到了除夕那天,早上要虔诚地点香烧纸敬神放鞭炮,以保佑来年全家幸福安康。午饭后,全家人都要沐浴换新衣,毕后长辈们会给未婚的晚辈们压岁钱,意示长辈长寿晚辈健康成长。随后便开始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张罗除夕的团圆饭,太阳还没下山就得开始吃晚饭,意为“早年早节,团团圆圆”。晚饭后还会在灶边放一盘食物,用来孝敬灶神一年的辛劳,也意为一年灶火不断,不缺吃喝。除夕夜来临,屋里所有的灯彻夜长明,意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也有“守岁”的意思。除夕夜结束前,还要把屋里打扫干净,因为年初一是不能打扫卫生的,意思为“辞(扫)旧迎新”。到了除夕夜的12点,要大开屋门,在屋门口摆放食物和放鞭炮,意为“接财神”。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因为这天是不能睡懒觉的,不然谁家春耕时便会塌田,真实性如何,无人去深究,总之大家都早起。起后的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接着,大人们忙着去接“灶君”,小孩就跑去拜年了。见到大人都说“恭喜发财”,长辈便喜滋滋地给小孩“利事”,“利事”即红包,意思也是让小孩健康成长。在这一天,是不能到别人家里吃饭的,以示家里一年到头都团团圆圆。这天的午后,重头戏就是“舞狮拜年”,村里的舞狮队挨家逐户,敲锣打鼓,每到一户,舞狮的人会在屋里舞一圈,向主人作揖祝福,此时气氛热闹,满院生辉,主人便高高兴兴给舞狮的人发“利事”,以图吉利。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回夫家(一般在娘家留宿一晚),正月初四拜大家(意为拜访亲朋好友),正月初五不离家(不可以去别人家窜门),正月初七吃七样菜(每一种菜代表一种意思,如:葱:聪明,芹:勤劳等)……这些,在家乡都保留着不变的风俗,也给家乡的春节增加了趣味。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高潮。那天,所有村的舞狮队都进城“闹元宵”。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人流如潮。舞狮比赛是“闹元宵”的开场节目,比赛结束后由各村代表选出前三名,以后只要县里有活动这些获奖队都是首要的表演队。“烧烟架”也是元宵的必行活动,人们用竹杆撑起一条用竹条编成的长长的龙,龙身上装有各色各式的烟花,转龙开始,所有烟花一同点燃,烟火齐齐喷出,形成一条火龙,此时火光熊熊,鼓乐铮铮,欢声笑语,人群鼎沸,人们尽情欢乐,在火光鼓声中宣汇着满腔激情的热望。俗话说:转火龙,人活九十九。火龙点完了转完了,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消灾伏祸平平安安。除火龙外,花灯随处都是,花灯之下,十字街头,人们围圈席地而坐,锣鼓手、小镲手等热烈演奏,而山歌也正唱得火热。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颊。演奏都们奏的如醉如迷,歌唱者们唱得激情飞扬,听众们聚精会神聆听,人们思绪被乐曲山歌牵引着飞驰流奔,忘掉了一年的辛勤劳累,憧憬着新的美好一年。
家乡过春节的很多活动都带有迷信色彩,即使人们不相信,但风俗还是这么一代一代地传着,家乡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一种娱乐,一种祈盼和希望。
老家的春节别有一番风味。
老家的秋作文篇6
在我的老家,有许许多多品种各异的老土鸡,它们生活在山里,一天到晚刨刨土,捉捉虫,游走好闲,不过,它们的肉是最最美味的。
我可是个贪吃鬼,一听到外婆家的土鸡已经长到可以吃了这个好消息,就连忙催爸爸妈妈赶紧带我去。没过几天,我们就有机会去了,我带上那张贪吃的嘴上路了。没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外婆家。一下车,一阵阵新鲜的空气迎面扑来,直往鼻子里窜,身心顿时感到一阵轻松。
我们来到外婆家院子里,咦?怎么一只鸡也看不见?这是怎么回事?该不是听说我这贪吃鬼要来,吓得都躲起来了吧?老爸连忙去问外婆,原来外婆养的鸡要自己去捉才有得吃呢!随后,外婆把我们带到后山上。哇!全是鸡,满山遍野的,有的在边休息边梳理羽毛,有的伸长脖子红着脸在互相打斗,有的时不时地引吭高歌起来……我像猛虎下山一样,撒开长腿向一只大公鸡猛冲过去,大公鸡却毫不慌张地摇身一躲,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我扑了个空,心里很不服气,嘴里叫着“我再来!”又一次扑了过去,大公鸡还是轻松地躲开了。我一连扑了几十次,累得筋疲力尽,可连一根鸡毛也没捉到,我叹了口气,说:“想吃鸡肉可真难啊!”然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直喘粗气。
妈妈在我家排行老大,俗话说得好,“老妈出马,一个顶俩”,只见她聚精会神,闭息凝视,轻手轻脚地一步一步向老母鸡靠拢,鸡好像没什么发觉,继续刨它的土,就在这时,老妈突然猛得向前一扑,哎,这次弄得可真狼狈,老妈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而鸡却被吓得四处逃窜。真是的,就这点大的鸡,连老妈都捉不住。
老爸看够了热闹,看我们一个个败下阵来,终于忍不住出马了。听老爸说,他小时候就喜欢捉鸡,对捉鸡可有一套了。今天我得好好见识见识。只见老爸蹲下身子,用一只手赶着鸡,吸引着鸡的注意力,另一只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操到鸡的背后一把抓住了鸡的翅膀。“捉到了!”我大声欢呼起来,老妈也乐得从地上爬了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咧开了嘴笑了。
我们带着战利品回了家,外婆早就烧好水准备了。外婆把它做成了一个老鸡煲,吃着自己的收获,心里那叫一个美!